内蒙古“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补齐发展短板的有力抓手

10.10.2015  13:07

原标题:民生工程:补齐发展短板的有力抓手——二论“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点站。

民生,就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日常基本需求,即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依……这些都决定着老百姓的生活是否幸福。长期以来,因为历史欠账的原因,我区广大农村牧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有短板存在。这些短板不仅让农牧民的幸福生活打了折扣,制约了农村牧区的发展,更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必须搬开的“绊脚石”。

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将触角延伸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细微之处,桩桩件件关注民生,旨在补齐发展短板,夯实民生之基。如今,这些细微改变开始汇聚,“十个全覆盖”已然成为了一个能为千万农牧民幸福撑腰的民生工程。

十个全覆盖”补齐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近年来,虽然农村牧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是还有一些农牧民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井水,用的是蜡烛,走的是泥土路……生活质量大受影响。随着“十个全覆盖”的实施,农牧民住上了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常电,还看上了卫星电视,幸福生活的梦想已然照进了现实。

十个全覆盖”补齐了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的短板。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农村牧区就医、入学、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农牧民不仅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孩子就近入学”等愿望,过去农闲时打麻将、蹲墙根晒太阳的消闲方式,也变成了活动广场跳跳舞、草原书屋学技术、互联网上找门路……“十个全覆盖”不仅让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消弭,也改变着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世界。

十个全覆盖”补齐了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的短板。过去都说农牧民有两怕,一怕病,小病拖着看,大病不敢看;二怕老,担心老了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然而,我区“十个全覆盖”中的农村牧区常驻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却让广大农牧民告别了“小病忍、大病哭”的窘迫,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十个全覆盖”是我区成立以来对农村牧区投入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妙就妙在一个“”字上。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这一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在“”字上用心思、下功夫,确保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要全面推进,一样都不能缺;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的嘎查村都要全面建设,一个都不能少;农民、牧民以及林区垦区的职工都要全面覆盖,一户都不能落下。要真正把“十个全覆盖”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民生工程,为我区的发展奠定坚实根基。(内蒙古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