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领导论坛】侯凤岐: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农区
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农区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侯凤岐
2014年1月,自治区在全区启动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力度之大、影响之远,前所未有。这是全区农村牧区建设史上一次成功的变革,也是自治区发展史上崭新的里程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意味着内蒙古打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必定会谱写农村牧区率先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一.实施“十个全覆盖”意义重大,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深刻领会自治区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
(一)“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以全新理念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工程。“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着眼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新时期农村工作提出了新期望新要求。为切实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自治区党委高瞻远瞩,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围绕解决农村牧区发展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创造性地作出在农村牧区大力度、全区域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伟大决策部署。这一工程件件关乎群众生产生活、事事关系增进群众福祉,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与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要求高度一致,与中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全统一。“十个全覆盖”工程以实现功能全覆盖、村庄全覆盖、人口全覆盖为目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拓展、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是中央新农村建设理念在内蒙古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三农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对“8337”发展思路的细化落实。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使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是一项顺应民意、合乎民心的创新发展工程。
(二)“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德政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在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农牧民,解决好农村牧区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十个全覆盖”工程涵盖了农村牧区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就是为了补齐短板,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十项具体任务与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高度吻合,实质就是农村牧区十个方面的跨步先行,确保全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关键一步。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看,“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农村牧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以改革增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推动农村牧区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伟大实践。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改革发展思维,采取创新发展措施,全面提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产品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必将彻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从全面依法治国的角度看,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建立健全组织推进、服务保障、长效管理等机制,有利于健全村规民约、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升村民依法自治、自主建设家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实巩固基层法治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基层法制化发展水平,从根本上维护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看,推进“十个全覆盖”的过程,就是理顺农村牧区组织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过程。
(三)“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贯彻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理念,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工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自治区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就是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审时度势,找准关键,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从薄弱领域入手增强发展后劲的具体实践。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既拉动了内需、稳定了增长、减缓了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了农牧民房屋、土地等财产的增值和财产性收入明显提高,也有效促进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强化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实现了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乌海在具体实践中,坚持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以开放发展的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争当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特别是葡萄、蔬菜、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排头兵,立足产业优势,强化产业支撑,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积极开拓产品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加快农村牧区电商平台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牧区发展水平。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实施,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必将对促进农村牧区繁荣和城乡协调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四)“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留住农村牧区青山绿水、浓浓乡愁的生态文明工程。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后代子孙得以永续利用的重要基础,事关长远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全区各地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工程规划建设之初就注重生态保护,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坚持因地制宜、整体设计,“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张图”,不仅保留了农村牧区的特色民俗元素,留住了秀丽山水,更留住了乡愁,提振了精气神儿,使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牧区发展更加相得益彰。
(五)“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农牧民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问题是改革发展的最大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自治区从欠发达的区情特别是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偏低的实际出发,锁定农村牧区推进“十个全覆盖”,定位精准、决策科学,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的导向和发展为民的情怀。通过加大农村牧区投入,补齐多年来“三农”工作的历史欠账,实现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通过增加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传播,城市资源向农村牧区流动,提升了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就业、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出行、看病、收入等问题,提升了农牧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每项任务都是从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是顺民意解民忧的重大民生工程。
(六)“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有力回应群众期盼、尊重群众意愿、凝聚群众力量的民心工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牧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强烈。“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改善提升农村牧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目标,集中体现了农村牧区居民的利益和诉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对群众殷切期盼的有力回应。工程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农牧民的参与热情,基层群众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广大农牧民全程参与,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唱响了万众一心奔小康的大合唱。基础设施的迅速完善、公共服务的持续提升、环境面貌的显著改善,使广大农村牧区居民切身感受到自治区支持农村牧区发展、倾力改善民生的决心,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坚定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七)“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优化农村牧区环境、转变群众观念、改善乡风民风的精神文明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彻底改善,也为农村牧区社会文明进步、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带来了一场变革。随着工程的全面推进,农村牧区脏乱差面貌彻底改善,道路平坦整洁、房舍修葺一新、花草绿树掩映的美丽村庄成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长效机制建设同步跟进,村级文化室和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阵地日臻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创建和“文明户”“文明村民”评比表彰等活动深入推进,一大批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村规民约广为传唱,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牧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广大农牧民思想境界、生活习惯的彻底转变,家家干净整洁,户户窗明几净,院落井然有序,学习健身娱乐的多了,迷信酗酒赌博的少了,人民群众素质水平全面提升,乡村文明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八)“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障社会稳定的强基固本工程。农牧业兴则百业兴,农牧区稳则全局稳。“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新时期自治区党委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统筹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重大战略部署。工程实施以来,广大驻村包村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驻村包村干部摆正了群众观点、提升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工作能力和本领,旗县、乡镇、嘎查村各级党组织的贯彻落实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发动群众能力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加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十个全覆盖”工程也因此成为培养和锻炼党员干部的“大平台”和考察、检验党员干部的“大考场”,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在基层工作的赞誉和拥护,信访案件、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障社会稳定的强基固本工程,促进了农村牧区的和谐稳定,为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惠及广泛,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自治区的民生关怀覆盖全体农村牧区居民
“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是一项惠及全区1200万农牧民的民生工程,更是自治区党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乌海市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各厅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干部创造性工作、广大农区群众积极参与下,始终坚持“六个到位”的工作思路,有效确保了自治区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一是坚持组织领导到位。建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上手抓具体、具体抓,市级领导包片包村、全程指导,区级领导干部包村驻村、蹲点推进的自上而下联动机制,层层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同时,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狠抓工程质量监管、资金管理使用,成立专项审计小组,全程参与工程建设,全程跟踪审计监督,确保了建设任务高质量、高标准按时完成。二是坚持规划设计到位。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人居环境整治相衔接,按照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产业引领、合理配套的原则,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分别为各行政村和涉农社区编制了总体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科学有序推进,切实做到了“一村一特色”。三是坚持资金保障到位。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保障的战略性工程,按照“政府配套一部分、农民自筹一部分、企业投入一部分”的思路,统筹整合产业开发、生态治理及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需求,有力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实施。四是坚持产业融合到位。根据不同镇、村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深入挖掘特色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完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符合地区实际的生态高效特色产业,初步实现了每个村都匹配一个产业化项目的目标,切实做到了村庄变美与村民致富齐头并进、互动发展。五是坚持群众参与到位。按照“覆盖为民、覆盖靠民”的宗旨,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终极目标,坚持站在群众的立场组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无论是危房改造、街巷硬化,还是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建设,都坚持设计听群众意见、建设让群众出力、效果由群众评判,做到了事前、事中、事后村民全程参与和监督,带动了很多群众从“背着手看”到“伸出手干”,保证了工程建设实效。六是坚持长效管理到位。确立了“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原则,在大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兼顾工程运行、农区长远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逐步建立了农区综合管理、农区环境卫生长效运转、城镇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农区轮岗服务等农区公共服务长效机制,确保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真正惠及农区群众。
三.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泽被长远,必须在用情用心上下功夫,确保自治区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改善农村牧区生活环境,改变农村牧区落后面貌的一场革命,必须带着对农牧民的真情实感,不折不扣地把自治区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才能不断开创民生事业发展新局面。一是带着对农牧民的真情实感,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始终站在农牧民群众的立场上,贯彻“三严三实”的内在要求,怀揣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言语上关心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凡是群众所需、所想、所急、所盼,都不遗余力地落实好、解决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地把“十个全覆盖”这块惠民“田地”耕作好,切实让广大农牧民群众长期得实惠。二是带着对事业的信心决心,打赢“十个全覆盖”攻坚战。狠抓干部下乡驻村包村,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宣传发动组织、整治村容村貌、庭院清理整顿、改善家庭环境、参与解决各类重点难点问题、协助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六项职责,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高效高质推进。狠抓项目融资投资,切实加大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项目资金,鼓励引导农民、企业、社会各界积极筹募捐助,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十个全覆盖”工程。狠抓工程提质提标,全面提升“点、线、面、片”的整体效果,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向社区、城乡接合部和独立工矿区延伸。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推进农区土地流转,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葡萄、苗木、休闲观光等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相融互促健康发展。三是带着对党和政府的责任感使命感,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全面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由一般重点工作向头号民生工程和重中之重的战略性工作转变,由阶段性任务向常态化工作转变,由抓“十个全覆盖”本身向抓产业结构和“三农”综合性工作转变,由任务性工作向保障改善民生的伟大事业转变,努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农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作者系乌海市委书记)
相关阅读
新思路 新亮点
乌海市这座工矿城市长期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区轻农区、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使得农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滞后,农区居民在住房、出行、购物等方方面面,与城里人不可同日而语。
“让广大农区居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政策措施指引着乌海市工作的方向。2014年以来,该市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头号民生工作来抓,以此为契机,彻底改变农区面貌。建设中不仅注重全面规划,还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在全市13个行政村和1个涉农社区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扩面,启动了全市50个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工作。
在推动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乌海市坚持以改革的思维考虑问题,谋划长远,从而深化农区各项改革,推动农区各项工作。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农区居民开始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城乡一体化福利。目前,乌海市初步实现了街道、巷道、户道相互配套,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城乡广播电视、通讯工程服务均等化。还专门成立了水质检测中心,定期对农区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管网水和末梢水进行42项指标检测。连锁超市经过信息化改造,居民不仅可安心购物,还享受到刷卡消费取款、银行卡余额查询、通信缴费等服务。行政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并做到“八个一”和“七有”,村民小组的文化室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市近一半公交线路已延伸到周边村镇,农区环线实行免费乘坐。
该市把2015年作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攻坚之年,借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东风,把此项工作又延伸到城乡接合部的涉农和独立工矿棚户区社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彻底实现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