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领导论坛】张利平:还旧账 补短板 惠民生

04.12.2015  10:42

还旧账 补短板 惠民生

张利平

  去年初,自治区作出用3年时间在全区农村牧区实现“十个全覆盖”的重大决策。为了使“十个全覆盖”落到实处,从9月6日到10月16日,自治区组织了5轮为期20天的全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观摩会,观摩检查了11个盟市,彰显了自治区抓“十个全覆盖”、抓民生、抓发展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观摩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是提高认识、传导压力的过程,也是一次“三严三实”活动的生动实践。这次活动对我来讲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心灵的净化。一是提高了认识,二是学到了真经。

  认识“十个全覆盖”工程,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考量。如果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我认为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对各级党委、政府来讲,是还旧账、补短板、惠民生,其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

  还旧账。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农民战争的历史,是土地革命的历史,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体,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工农业“剪刀差”、充裕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土地价格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提供了资金上的原始积累、城市建设空间和劳动力红利。可以断言,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大贡献者。饮水思源,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今天,我们应该还这个历史的欠账。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让我们找到了缩小城乡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偿还历史欠账,实现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反哺农村牧区的有效途径,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补短板。现阶段,我国城乡差别,集中表现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均等、现代文明缺失三个方面。这是困扰“三农三牧”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短板。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坚持把公共服务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牧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呼伦贝尔而言,大量的茅草房、土房、危房在广大农村牧区普遍存在,大量的土路、砂石路、草原路和农牧民出行难在广大农村牧区普遍存在,这些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最明显的问题和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解决,到2020年我们就难以建成老百姓认可和满意的小康社会。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小康社会就是不全面的、有缺憾的、拖着一条长长尾巴的小康社会。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说到底,是自治区为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先手棋”、打的战略上的主动仗。

  惠民生。其实,对广大农牧民来讲,开门四件事“衣、食、住、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温饱问题早已解决,而住和行成为了主要矛盾,也是城乡差别的根本所在。房,是老百姓的家,是第一位的事,家家都有安居梦,安居是第一需要,安居才能乐业;行,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必须条件,出行难是广大农牧民普遍的现实关切。呼伦贝尔是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地理结构多元,有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经济结构多样,有森工、农垦、矿区、口岸;历史包袱沉重,投入欠账较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及公共服务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民之所需乃政之所向,我们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有能力也应该为老百姓解决这些问题。自治区提出在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顺应了全区广大农牧民的共同意愿,急民生之所急,想民生之所想,是雪中送炭工程。

  古语讲,“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我党能否长期执政、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新常态下的发展工程。可以说,这是自治区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壮举,也是把党的意志转化成群众行动的壮举,对我区农村牧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相信这项工程圆满交卷的时候,全区农村牧区的面貌都将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只要我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用心去做这件事,就一定能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向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献上一份厚礼!(作者为呼伦贝尔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