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领导论坛】王中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11.11.2015  10:03

  原标题: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014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是新时期我区着眼农村牧区发展作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抉择,找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点,契合了广大农牧民的现实需求和切身利益,不仅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发展工程、强基固本工程。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牧区工作的“牛鼻子”,解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

  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第一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建设美丽乡村作出了重要指示。当前,农村牧区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差。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牧区,难点在农村牧区,短板也在农村牧区。以包头市为例,截至2013年底,全市仍有13.5万贫困人口,占到农牧民人口总数的27%;农村牧区危旧土房比例超过50%;嘎查村没有街巷硬化的达到80%;没有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达到60%。解决这些问题的抓手是什么?就是“十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拓展,让农牧民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目前,包头市已累计投资48亿元,完成了592个嘎查村建设任务,改造新建危旧房16578户,修建通村公路1547公里,改造升级电网79公里、为3710户无电户通电,新增户户通广播电视12951户,解决了85591人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牧区受益人口达到41.5万人。同时,“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不但有效拉动了砖瓦砂石、钢筋水泥、涂料等建材消费,还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大增加,进一步拉动了运输、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实现了农牧民增收就业。因此,抓住了“十个全覆盖”,就抓住了农村牧区的主要矛盾,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搭建了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的“大平台”,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从财政的角度讲,政府的公共财政收入要用于公共支出,而公共支出追求的是均衡性和普惠性,就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人。过去我们对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不够,往往把资金投向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上面,比如修几条宽马路、建几个大广场、盖几栋高楼、上几个项目等等,这当中也不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思想在作祟。现在,我们把农村牧区的路修一修、农牧民住的危旧房改造一下,是公共财政应该做的事情。从分配的角度看,一次分配讲的是效率,是通过企业利润、税收、工资实现的分配;二次分配讲的是公平,是政府通过上缴的税收将公共财政收入转移支付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全社会调节,体现公平。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上不去,从全社会来看就是不公平,我们所说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就是一句空话。“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新建、改建标准化卫生室194个、文化活动室210个、校舍23所、便民超市237个,改造后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全覆盖;农牧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8%、99.2%,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通过“十个全覆盖”这一载体和平台,广大农牧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和现代社会文明。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牧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十个全覆盖”工程,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这就是民心,这就是人心。如果农牧民长期住破旧土房、走泥水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生活没有基本保障,他们就会有情绪,抱怨党和政府,长此下去就会产生离心倾向,进而生事生乱。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往往是“均贫富”,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贫富不均产生社会分化;共产党领导农民闹革命也是打土豪、分田地,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些年,尽管我们做出很大努力,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比如,一提到包头,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中心城区光鲜亮丽的一面,没有人会想到包头还有像固阳、达茂农村牧区那样的破旧土房;看到中心城区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也不会想到还有北梁那样的集中连片棚户区。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走上平坦路、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老医疗有保障,这样人民群众才能真心实意跟着共产党走。现在可以看到,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我们走到哪,农牧民群众都自发地欢迎我们、感谢我们,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