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精神在小村闪光-----通辽市红十字会帮扶工作纪实

20.09.2016  19:09

新修的水泥街道笔直宽敞,新建的砖瓦房整洁明亮,一排排的节能路灯,一排排的绿树掩映,小村风景如画。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村民们带着幸福的笑脸,打理着庭院里的果蔬、棚厩里的牛羊。这就是一年上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大变样的长青村。

长青村位于通辽余粮镇政府南10公里,全村总面积约2596亩,耕地仅有1551亩,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全村92户,人口322人。该村没有产业,种植结构单一,主要靠务工经济和农业收入,到2014年,贫困人口仍占总人口一半左右。

2014年,通辽市再次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号角,决定集中力量致力于精准扶贫,到2017年底,使全市4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市红十字会作为党委、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立了扶贫工作队,对口帮扶长青村。工作队调查研究确定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改善基础设施,项目引领提高村民收入。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使长青村的生产、生活水平一年一个台阶,走上了康庄路。

一个组织,凝聚小村众人心

2015年4月初,通辽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薛静多次带队赴长青村考察,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了解,决定先成立村级红十字会组织,解决思想不统一和群众难发动的问题。6月5日,由村主任任会长、两委班子和党员村民代表为理事的长青村红十字会挂牌成立。

组织成立后,扶贫工作队员带领理事们分头入户调查了解情况、访贫问苦。市红十字会在长青村设立了“博爱救助站”,先后为贫困户送去18万余元衣被粮油等救助物资,为贫困大病患者送去5千元医疗救助金;3次集中召开贫困户座谈会,商议谋划发展思路;为村民义务开展了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制作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单及便民服务联系卡200份送到每户家中;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议研究工作,3次集中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及群众300多人进行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逢年过节就开展暖心慰问活动。“红马夹”工作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与村民拉家常、唠种植、谈养殖,同劳动同生活,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到基层,将实实在在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百姓的心坎里。老百姓都说:“红十字会干部踏踏实实帮我们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有了这样实干的工作队,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日子肯定有奔头?”红会召集组织的活动,群众都积极响应,踊跃参加。红十字组织的建立,为长青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当地农民看到了希望。

一个机遇,改变小村旧面貌

2015年下半年,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村级组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十个全覆盖”三项重点工作。通辽市也针对农村安全饮水、街路硬化、危房改造以及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等硬件建设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市红十字会及时传达了市委、市政府的会议精神,动员群众积极行动,团结一心,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改变村容村貌和公共服务设施。

市红十会领导积极协调科尔沁区水务局、公共事业管理局、建设局、交通局、林业局、教育体育局等单位,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全力启动实施了自来水、街路硬化绿化亮化、危土房改造、文化活动室等重点项目建设。村里的红十字会骨干也积极行动起来,研究制定建设规划、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砌墙、栽树、浇水、打灯座、搞环境卫生,工作的热火朝天。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截止到2016年8月全面完工,长青村新建了自来水,村民喝上了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三横一纵街路全部水泥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栽植垂柳1500株;6户土房全部拆除新建了砖瓦房;村部翻新了文化活动室,配齐了音响、乒乓球、台球、棋牌等文体活动器材;家家户户都统一修缮粉刷了院墙。村里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彻底改观。

一个项目,引领小村新发展

提高村民收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2015年市红十字会扶贫工作队进驻长青村之初,利用近10天的时间对全村92户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村民生产情况,通辽了解得知,全村1500多亩耕地90%以上都是种的玉米,基本没有庭院经济,只有5户养牛户、2户小规模养猪户和1户养羊户。种植结构和收入渠道单一、养殖业发展形不成规模是制约村民收入提高的症结。红十字会工作队与村委班子共同分析研究,分类分批制订了详细的扶贫发展规划:引导粮改饲和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果树大棚蔬菜发展庭院经济;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特别是以推动养殖业发展为重点,确定了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分三年实施,每年由市红十字会投入生计基金10万元,推动肉羊、肉牛、仔猪养殖大户率先发展,由养殖大户提供基础牲畜和技术支持,扶持贫困户通过养殖增收,争取3年实现规模养殖,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市红十字会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屿介绍说:“目前有3户养殖户我们重点扶持,我们除了生计基金拉动外,还帮助养殖户协调贷款。今年还要重点扶持6户,明年9户,以此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养殖产业中来,使分散养殖形成规模,最后走合作化道路,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为完成3年扶贫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更有信心了。

一年多来,依托“博爱家园”项目,长青村养殖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小规模养猪户发展到5户,养牛户发展到了21户。养殖户于海权笑容满面,“我搞养殖4年了,之前的旧猪舍面积较小,条件差,通辽红十字会的3万多元生计基金资助我才能盖上新猪舍,让我更有信心搞好养殖了,基础母猪也增加到了20多头。今年玉米价格不好,但是生猪价格高,一个小猪崽儿就能卖到900多元,我往年卖仔猪能赚3万元左右,今年可以赚到5万多元啦!”。养殖户人均收入超过万元,很多贫困户都看到了养殖增收的效果,发展养殖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有几户也想跟我学养猪的,没问题,我们这里有桔秆有玉米,搞养殖容易,家里没钱买不起基础母猪的,我赊送两只猪羔子。红十字会不是讲‘人道、博爱、奉献’吗?红会无偿帮了我,我也要无偿帮助老乡们。”老于一谈养猪,成竹在胸,信誓旦旦。在他的影响和支持下,有3户贫困户跟他学习养猪技术,发展养殖业,实现了当年养殖当年产仔,仅养殖一项使3户家庭年度纯收入提高了12000多元,当年实现脱贫。

驻村工作队长、市红会干部王屿谈包扶工作踌躇满志,从 2014年11月受市委、市政府和市红十字会指派包扶长青村,我们市红会就和长青村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辽市红十字会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确立了“项目引领、示范带动、滚动发展”的扶贫思路和三年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我们就是要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三年扶贫路,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印在老百姓心里,让困难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通辽市红十字会副调研员      周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