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能卖钱?内蒙古大兴安岭向“呼吸”要效益
“空气能卖钱!你能相信吗?放原来我也不信,但现在可不就成了真事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绰尔林业局资源管理处书记于世平对记者说道。于世平所在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在今年年初,共完成了12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全面停伐,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职责全面转向生态保护建设。转型发展路在何方?近年来,林区向生态要效益,“停伐不停产”,在植树造林的同时发展“碳汇经济”。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秋季景色。内蒙古大兴安岭提供图片
放下“老油锯”,在生态保护建设中谋求新出路
“油锯一响,黄金万两”,这是老一辈林区人口中常说的话,那时候林区人的工作就是扛起油锯为国家输送木材。“以前条件苦,住在山上一个月都下不来一次,锯树、放木、装车……辛苦不说,干的活也都相对有危险性。”绰尔林业局职工王道军回忆着从事一线采伐工作时的场景无限感慨。
经历30多年的采伐,这块绿色宝地陷入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林区由以往的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的指标逐年减少,2015年3月31日,随着根河林业局最后一棵被砍伐的松树轰然倒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伐。
“停伐以后环境真的好多了,山绿了水清了,最明显的是野生动物变多了。但是我们之前一直都是林业工人,不砍树了做什么?大家都怕没收入啊。”但令王道军意外的是,后来不伐木了,收入却比过去提高了不少,而且逐年增加。
“从天保工程试点开始,林区经济危困开始缓解。2017年,国家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投入的天保工程资金达到近50亿元,我们要做好林区的转型发展。”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韩锡波说道。
如何抓好“碳汇经济”成为韩锡波一直思考的问题。
森林碳汇,指的是森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2014年开始我们选择了4家有资质的单位在林区进行森林碳汇项目合作开发,有6个林业局被列为碳汇试点单位。”韩锡波说,选址、检测、培育、推广……“森林碳汇经济”是他们所面对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蓝天白云下树木郁郁葱葱。李睿 摄
把生态效益变成经济效益
“不具有‘额外性’的森林是不能够进行碳汇交易的。”韩锡波告诉记者,林区林业碳汇的二氧化碳减排当量主要来源于自然生长之外的森林经营,包括森林抚育、补植补造、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打击毁林开垦等通过人为干预,森林资源增长高于自然生长的额外性。商业采伐结余、人工林种植、人工抚育都包括在其中。
“为什么选我们做试点?那是因为我们把森林保护得好!”于世平自豪的对记者说道。2010年绰尔林业局可进行商业采伐的指标(计划用于商业采伐森林蓄积)在60100立方米。也是这个时候绰尔林业局意识到森林保护势在必行,“我们林业局的五一林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脊,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所以2010年我们主动减产留下5万零1百立方米的天然林。”也是这具有额外性的5万立方米的天然林,奠定了绰尔林业局参与碳汇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才紧缺是制约森林碳汇项目的又一大难题。“以前的工人干的是伐木的工作,而现在我们干的活儿是一门心思怎么让树长得快长得好。林区内原本就懂碳汇的人还真不多。”韩锡波说。为了更好的发展碳汇,林业局每年都分批将工人们送外学习抚育森林的技术,其中共培训林区碳汇专业人员300多人次,取得国家碳资产管理师、碳资产交易师等岗位认证90余人。
“这碳汇一做就是三年,我一直扎在这片林子里,周围同事都问我这东西是个啥?这么久也不见效益,可别打了水漂。连我媳妇都不相信我们的‘空气’能卖钱。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2017年12月绰尔林业局在完成了首笔金额为40万元的林业碳汇项目交易,2018年1月再次出售了金额为80万元的碳汇权益,一个月内碳汇交易额突破百万元。这无疑是给于世平和他的兄弟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工人们都相信了森林还可以这样‘变现’,大家都表示要好好爱护这片林子,干活都有奔头了!”
于世平和同事在林区测量样地。李浩 摄
保护好绿水青山,才是守住了金山银山
“唯一的‘噪音’是鸟鸣,唯一的‘污染’是花香。这是我所想打造的森林环境。也只有把林子保护好我们才有发展。”于世平所期望的也是千千万万林业职工所期盼的。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如今用这句话形容的便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的景色了。韩锡波说“林区职责任务从木材采运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转变,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转型发展成为提高林区职工收入、改变林区陈旧面貌的重要途径。”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李睿 摄
据了解,林业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7.44%,活立木总蓄积9.49亿立方米,按照每生长1立方米林木,森林平均吸收约1.83吨二氧化碳计算,林区森林碳储总量约为17.4亿吨,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
林业职工经营培育森林,吸收抵消工业排放的同时,通过碳汇市场化机制,获得合理补偿,带动林区经济转型和职工增收致富,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将“碳库”变为“钱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