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做客内蒙古博物院

19.01.2015  13:08

  原标题:故宫博物院院长做客内蒙古博物院

  单霁翔:呼市城市记忆正在消失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既是著名的文物专家,又是出色的规划名家。他多次来内蒙古,对内蒙古的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给予了关心、关爱与关注。尤其是,内蒙古的元上都申遗。1月16日,他又带来了一场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报告会。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如不及时对现代文化遗存加以发掘和保护,我们很可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忘却历史。”当日下午,内蒙古博物院学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单霁翔全程站立。

   不可忽视的城市记忆

  “近年来,包括呼和浩特在内的一些城市大拆大建,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城市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历史文脉割裂、社区邻里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消失。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城市文化危机,必须在‘热发展’中有‘冷思考’,才能让城市建设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直言。

  对于呼和浩特来说,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最多的是地上古建筑,其中玉泉区消失最多。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文物消失最快的时期。令人惋惜的是,呼市大量的清代古民居被拆除,旧城区大片的四合院整体消失。大召前街的费公祠消失了,连痕迹都找不到,包括“绸缎庄”等老字号也无“踪影”。这当中以呼市东尚义街最出名,已经消失的兰家大院,其由外院、中院、里院组成。在外院大门前有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两扇沉重的木门上钉着两只铜环,人们来拜访时,可拍打铜环叫门。现在惟有元盛德保存完整、保持原貌。

  一组数据显示,在“二普”至“三普”20多年时间里,呼市共消失不可移动文物210处。其中,呼市四区消失文物118处,玉泉区40处,回民区18处,新城区29处,赛罕区31处。呼市5个旗县消失不可移动文物的情况分别为:武川县41处、土左旗23处、托县10处、清水河9处、和林县9处。

  单霁翔非常反感“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这两个词汇。他说,旧城改造的问题在于把千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强调它需要保护、需要有机更新的一面。而“危旧房改造”的问题在于“危”、“旧”不分,单霁翔称,如果房屋危险需要改造的话,那么年代久的旧房就一定要改造吗?在推土机下一片片历史街区被推平,很多传统建筑都被写上大大的“拆”字。很多传统建筑,本来可以继续使用很久,但在城市建设中却被无情地拆毁,逐渐成为珍贵的记忆。

   城市文化不应成为化石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告诉记者,据他所知,解放初期,绥远城南门还在,当时有剧组在拍摄电影时,需要拍一个火烧城门的镜头,居然就地取材,把绥远城南门放火烧了。

  而呼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民居和历史文化街区,大多遭遇的是人为破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有不少会员一直在拍摄青城的老照片,有些历史遗迹拍完没多久,就被拆除了。现在相关部门还得依靠摄影师找图片资料,这些历史遗迹被拆除后,只能定格在人们的记忆和照片里。这不难看出,多年来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

  单霁翔称,对于文化理念的培养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各国都开始从娃娃抓起。美国的小学生、越南的中学生都在博物馆里上历史课。在法国格拉斯的山坡上,在旧金山的道路路口,在座椅的靠背上都可看到历史照片,人们经过时,可回顾社区生活的变迁。“这些细节都体现出城市文化对市民生活的关照”,单霁翔表示。

  “当今经济活动依赖的是文化内核,科研创新依靠的是文化造诣,生产管理依靠的是文化修养,技术掌握依靠的是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依靠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文化不是化石,只有发展和传播才有生命力、影响力,也只有具备了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单霁翔提出。

   城市面貌越来越趋同

  单霁翔说:“现在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单霁翔认为,很多城市具有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面貌正在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豪华办公楼,而它们往往忘掉文化的责任。而这样的结果就是,环境变坏: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们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少文化遗产也出现了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趋势。“在我看来,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它的历史积淀越深厚。”在单霁翔看来,呼和浩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城市记忆在慢慢消失。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