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转型升级是“撒手锏”——“五大任务”之内蒙古年终盘点篇(一)

23.12.2016  14:41
      2016年,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日历翻至2016年10月26日。

  这天,总投资600亿元、中国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在鄂尔多斯建成投产。

  这个以“煤—甲醇—烯烃”为链条的项目达产后,将就地转化煤炭上千万吨,原本过剩的原煤身价陡增,年创利税16亿元——对于正在受制于传统产能过剩的鄂尔多斯而言,这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转型意义。

  “痛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这既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加快转型升级的嘹亮号角,也是内蒙古在去产能中一展产业转型抱负的必由之路。

  新常态下,这一号角成为扣人心弦的时代强音,推动全区企业在去产能中砥砺前行。

  日历翻至2016年12月8日。

  这天,填补中西部产业空白的重大项目——包钢稀土钢板材冷轧项目全面投产,彻底终结了内蒙古钢铁企业不能生产高端汽车板材的历史。

  该项目达产后,能够化解数百万吨粗钢过剩产能,冷轧产品吨钢售价比热轧产品提高1000元左右——对于依然在低端产能过剩困境中挣扎的诸多钢企而言,这无疑具有风向标式的转型意义。

  为什么要转型?翻开近年来内蒙古乃至中国经济大事记,“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低端产能过剩寒流”成为切肤之痛,一再考验着传统行业、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力。

  “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为了迎战来势汹汹的“寒流”,2016年,内蒙古以去产能催动经济转型的抉择先声夺人:坚决有力化解过剩产能。

  “对于以传统产业、资源型产业起家的内蒙古而言,去产能是一场硬仗。”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永军坦言。

  在这场化解过剩产能的硬仗中,内蒙古的战略战术充满转型色彩:淘汰落后产能,调减无效和低端存量。今年以来,内蒙古关闭煤矿10处、淘汰煤炭低端产能330万吨,已完成全年任务;退出炼铁、炼钢低端产能291.25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14%。对未经核准而建的多处煤矿予以取缔,相当于关停4个产能4000多万吨的大型煤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内蒙古的大动作令人瞩目。

  吸引眼球的,当然还是转型——低端无效产能的“寿终正寝”,为内蒙古在产业延伸中化解过剩存量产能、做优增量产能和扩大有效供给腾出空间。

  伊泰200万吨煤制油项目的获批和中天合创137万吨煤制烯烃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我区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的集群化落地,煤化工链条正在形成化解2亿吨以上原煤的能力,内蒙古走进以煤炭深加工实现资源转化的新时代;

  全区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在锡盟的建成投运,意味着我区真正开启“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豪迈之旅,在建和规划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及配套煤转电项目建成后,将至少化解目前全区70%以上的煤电产能,“煤堵在路上、电窝在家里”这一多年困扰内蒙古发展的困局将因此终结;

  全球最大的钢轨生产基地、稀土钢生产基地在包头市的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区已形成“粗钢—特钢”“钢材—高铁钢轨”“钢料—稀土钢板材”等高端产业链,内蒙古踏上以钢铁、稀土深加工消减过剩产能的新征程;

  高精宽幅超薄铝箔项目在霍林郭勒市的开工,标志着内蒙古翻开打造世界顶级铝深加工生产线的崭新一页,投资超千亿元的高端铝合金轮毂、电子铝箔等生产线上,数百万吨电解铝被转化加工成俏销市场的终端产品,内蒙古迈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的关键一步。

  权威媒体就此评价:去产能促成的资源转化和经济转型,正在激情改写内蒙古的经济生态版图。

  改写版图的是一组浓缩转型成果的数字:目前全区煤炭、甲醇等过剩产能深加工转化率增至35%—43%,电解铝、电石等过剩产能深加工转化率增至60%—70%,钢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左右……均比2010年有大幅提升。

  “转化”的意义在哪里?

  这些数字或许早已为人熟知,但每每重温,依然让人感到资源转化增值带来的转型震撼:煤加工转化成电和天然气后增值2.5—5倍,转化成油、烯烃后增值5—10倍;钢铁、稀土和电解铝加工转化成特钢、板材、铝箔等高端产品后,能增值几百甚至上千倍。

  转型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

  “加快转型升级,这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主攻方向。”这来自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的新要求,不仅给内蒙古在去产能的征程中树立起更高的标杆,而且更为未来内蒙古做优增量、实现动能转换标注了更宏伟的目标。

  盘点进入倒计时的2016年,历史与实践已深刻昭示:在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去产能催动的经济转型,已然成为内蒙古最可宝贵的财富!

  这笔财富,必将惠泽后世,光耀未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