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丰富 多语种服务——500名志愿者成中蒙博览会亮点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7日电(曹桢 脑根塔拉)作为首届中蒙博览会的志愿者,雅茹和索尼琪琪格来到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服务整整一周了。博览会开幕以来,她们和130多名小伙伴身着蒙古族特色的志愿者服装,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提供服务,成为这里的一大亮点。
雅茹(中)和索尼琪琪格为观展市民提供指引服务 (李倩摄)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了解到,参与首届中蒙博览会志愿服务的有来自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的500名大学生,其中130多名志愿者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提供服务。国际会展中心是首届中蒙博览会展览展示场馆,室内室外共分5个馆和部分展示区域,汇聚了来自蒙古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港台及各省区的展品,每天都吸引大批市民来“淘货”。对场馆规划不熟悉、语言不通等,成为很多市民前来观展的障碍。在会展中心服务的志愿者,可以随时“变身”引导员、翻译,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帮助。
杭盖(左)是国际会展中心志愿者的小队长 (李倩摄)
雅茹和索尼琪琪格都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两人站在会展中心一楼南门两侧,这里属于会展中心内的“交通枢纽”,来往市民不时过来向她俩询问“卫生间怎么走?”“二楼有什么?”“蒙古国的食品在哪里?”……两人都能用汉语、蒙语轻松应答。会展中心的5个场馆如何分布、分别展示什么产品,两人都烂熟于心,回答问题清晰明了。
雅茹告诉新华网内蒙古频道,10月17日她们开始在学校接受座谈培训,学习理论知识以及礼仪、应急情况处置等服务技能。10月19日进入会展中心,配合相关部门为博览会召开做准备工作,同时对照图纸熟悉场馆中各个区域的具体位置。23日博览会开幕,志愿者也正式进入到工作状态。
志愿者戴着印有自己名字的志愿者证 (李倩摄)
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是志愿者的工作时间,期间都要站着。每天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带队老师还会召集大家交待工作要点,总结工作经验,使大家的工作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刘沙仁其格说:“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代表着学校、自治区甚至是国家,所以任何事情马虎不得,我也是带着这样的信念投入工作的。”
相比每天的辛苦付出,其中的收获更让大家开心。雅茹和索尼琪琪格以前并不认识,现在两人成了特别好的朋友。雅茹说,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协作,这样建立的友谊更加真诚可贵。同时在工作中了解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这些知识平时在课本中是学不到的。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领队和大家做工作小结 (李倩摄)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王铎宇很自豪自己能成为志愿者,他告诉新华网内蒙古频道,志愿者们各有所长,都是经过严格选拔才入选,大家相互合作,“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满满的愉悦感”。
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了解,服务中蒙博览会的500名志愿者,90%都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做过志愿者,表现优异,对志愿服务有着丰富的经验。50%的志愿者会说蒙语,还有一部分会说日语、韩语、俄语、英语,基本能够满足翻译需要。
志愿者摆出专属手势 (李倩摄)
志愿者分成礼仪、场馆、接待等6个组别。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团委工作人员高源,是会展中心志愿者的领队。他告诉新华网内蒙古频道,博览会开幕以来,志愿者服务都非常到位。博览会闭幕后,将会根据志愿者的表现进行评定,最后评选出60到70名优秀志愿者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