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依法治市工作步入快车道
呼伦贝尔依法治市工作进入“六五”普法以来,牢固树立改革的大局观,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将社会发展全面置于依法治市的框架内,全方位提速。
我市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市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丰富普法依法治理的实践形式,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经过努力不懈,2014年呼伦贝尔市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根河市敖乡司法所高军同志被评为全区十大法治人物。具体做法如下:
一、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在实现工作整体推进上提速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五”普法之初,调整和充实了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并且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督查、有总结。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任前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制度、年度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和行政执法监督各项制度等。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我市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中共呼伦贝尔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
(二)明确责任目标,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为强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落实,各地把普法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考评目标,并纳入当地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细化了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职责、成员单位职责和依法治理办公室的职责,提升了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整体意识。加大了工作督查力度,每年对“六五”普法工作进行督查。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措施到位。普法队伍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各地分别建立了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法制文艺队、法制副校长、法律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等普法骨干队伍,为普法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六五”普法经费列入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普法工作需要逐年增加。各地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配备了宣传车、录像机、电脑等宣传器材,有的地方设立了法律服务大厅,加强了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为加快扩大“法律六进”主题活动的宣传覆盖面,在法治宣传上全面提速
(一)围绕加强行政执法能力,深化了“法律进机关”活动。我市坚持实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各级行政学院和人社部门将公务员学法、领导干部学法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培训。行政执法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职工进行法制教育。每年度组织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近7万人次参加了法律知识考试。
(二)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深化“法律进农村、牧区”活动。我市以“民主法治村(嘎查、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以陈旗白音乌拉嘎查等5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典范,深化依法治市创建工作。全市已开展了三批“民主法治村(嘎查、社区)”评比活动,命名了128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嘎查、社区)”。
(三)围绕和谐社区建设,丰富“法律进社区”形式。满洲里市、根河市在“物业管理年”举办了以物业管理条例等为内容的专项治理培训活动,帮助理顺物业与业主矛盾对立关系。牙克石市的18个司法所均在社区开通了“148”法律服务热线,成立了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服务队。海拉尔区、满洲里市的庭审现场进社区,让社区居民亲历庭审过程,体会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
(四)以“五抓、一服务”为载体,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我市突出抓好校园法制教育制度建设、青少年普法骨干队伍建设、法治校园载体建设、抓主题教育系列创新活动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法律服务作用,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让法制进校园活动向深入开展。为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我市司法局、教育局、关工委、依法治市办联合组织召开了法律进校园现场推进会。
(五)围绕依法诚信经营,推进“法律进企业”活动。满洲里市司法局多次组织走访商场、物业、个体摊位等,有针对性地为企业举办了法制讲座,为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把脉。扎兰屯市针对医患纠纷的多发性,邀请专家在市医院开设了法律大讲堂,增强了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针对劳务派遣人员不了解劳动法律知识这一薄弱环节,举办了“劳务用工法律知识培训班”。
(六)发挥联动优势,推进“法律进单位”。各旗市区国税局、工商局在繁华地段、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进行公益性法制宣传。海拉尔区、鄂温克旗与驻军部队联合开展了“送法进军营”活动。海区在驻军部队设立了法律援助站。陈旗推出了“法律十进”的创新活动,将法律宣传活动深入到行业协会、工业园区、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非公经济等,打造了法制宣传新格局。
三、为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在传播法治文化上全面提速
(一)以丰富的主题活动,传播法治文化。我市精心部署、策划、组织了蕴含法治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专项活动,演绎着春风化雨的力量,让法治精神浸润人们的心灵,形成自觉的法治信仰。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活动、每年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法乘春风惠民行”主题实践活动、送法进儿童福利院活动等。通过悬挂横幅、设置展板、张贴宣传挂图、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电子显示屏,通过民族传统节庆日、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媒体宣传、网站、微博、微信、QQ群、微电影、“谁执法谁普法”等形式,按下了普法宣传的快捷键。广泛宣传了一系列针对性强、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群众关心的社会保障、财产继承、就医入学、未成年人保护、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法律问题对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
(二)建好大众传媒阵地,形成网络化传播格局。为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构建“广播有声、荧屏有像、报刊有文、网络有形”传播格局,我市开通了呼伦贝尔普法网、与媒体合作搭建了《呼伦贝尔日报普法依法治理要闻》、呼伦贝尔广播电台《与法同行》、《法制园地》等普法宣传平台,以此作为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为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优势,我市还加大应用新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强各级各类普法微博、微信、QQ群等平台建设,推动形成新媒体普法平台的集群优势和规模效应,扩大新媒体普法的覆盖面。利用大引领工作机制,对引领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借助大引领工作送法到基层。
(三)拓展传播平台和载体,实现外宣工作的全覆盖。为宣传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和普法依法治理的成效,我市在《内蒙古日报》《》《法治内蒙古》《内蒙古司法》《法治经纬》《法制与监督》《行风热线》等刊发、录播法治调研文章和法治节目。市司法局从百姓的视角出发,组织编写了实用性较强的《法律进社区居民读本》、《法律进农牧区读本》、《法律进校园读本》等10万册免费发放全市各地,极大的满足了不同普法对象的法律需求。
四、为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在法治实践上全面提速
(一)开展创建活动,强化依法治市的基层基础工作。我市围绕法治创建活动,促进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建立创建考核评估体系,增强创建活动的实效。我市开展了乡镇、旗市区、呼伦贝尔市三级民主法治村(嘎查、社区)创建活动。鄂温克旗作为全国和自治区普法依法治市理联系旗县,于2009年制定了依法治旗创建工作方案,拟定了依法治旗创建的标准和细则,召开了创建启动大会开展系列创建活动。2012年,由于创建工作突出,鄂温克旗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市工商局和消费者协会联合开展了程序规范的2013-2014年度十大诚信企业评选活动。
依法治市的基层基础工作日趋完善。我市各地全部建立了乡镇(苏木、办事处)综治工作中心、村(嘎查、社区)综治工作站。实施了综治进企业、警务进企业、检察下基层、审判进牧户、“法律六进”战略,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治安管理全部纳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范围。
(二)围绕建设法治政府,我市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行政审批等事务的数字化、网络化。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我市清理和明确各类职权,编制“职权目录”,依法向社会公布。同时依法公开办事条件、要求、程序、过程和结果。市政府对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普法依法治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我市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并聘请了法制顾问,把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作为重大决策的必要程序。我市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府法制办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的整改工作。
(三)围绕依法行政,加大行业执法力度。我市人大每年组织执法工作大检查,强化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执行,净化了执法环境。工商、税务、交通、城建等执法部门开展了市场经济环境治理,对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予以经常性的整顿和清理。市工商局研发使用了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这一作法被国务院法制办、国家预防腐败局等作为经验大力宣传。全市加大了对群体上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演练等重点工作的考核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我市着力推广了大调解工作机制,共建立旗市区级调解中134个、各类人民调委会1687个,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体系。
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治市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治市工作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正沿着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法治之路全面铺开。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