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两人捐献遗体 老少先后离世
“春节过后,呼市有两人捐献遗体,一位是老教授谢建周,一位是1岁半小男孩王瑄瑄。”昨日,呼市遗体捐献的倡导者、发起人张普照如是说。
据了解,1986年至今,呼和浩特市共有367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目前已有34位志愿者实现了无偿捐献,谢建周和王瑄瑄就是其中两位志愿者。
82岁谢建周完成遗愿
2月26日9时许,82岁的谢建周辞世,老人的遗愿是遗体捐献。
张普照告诉记者:“1953-1958年,谢建周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期间,就有了要身后捐献遗体的愿望。大学毕业后,谢建周支边来到内蒙古科技学校(当时校址在呼市新城区麻花板村)做物理老师,那时候我曾是他的学生。后来,谢建周在内蒙古自治区电子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2002年,谢建周填写了呼和浩特市志愿者捐献遗体、器官调查表。可以说,在呼市地区,最早提出捐献遗体的人就是谢建周。”
张普照称:“从1986年开始,我通过媒体呼吁社会捐献器官和遗体之事,谢建周曾经和我一起多方奔走,呼吁此事。遗体主要有3个用途:器官移植、病理解剖、教学解剖。老人只能捐献遗体,年轻一点的人可捐献器官。谢建周的遗体最后捐献给了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用作教学解剖。”
1岁半小孩捐献遗体
3月3日下午,仅有1岁半的王瑄瑄辞世。由于他长期患病,器官已经不适合捐献,王瑄瑄的父亲王旭东将儿子的遗体捐献给内蒙古医科大学,用于教学科研。
张普照告诉记者:“2013年5月,王旭东的儿子王瑄瑄出生了。这给全家人带来了莫大的欢喜。可意想不到的是,去年9月,王瑄瑄总是气喘,消化不好,王旭东带着儿子到医院检查。王瑄瑄被诊断为肺动脉高压。医生说,孩子的病情很严重,需要尽快到北京的专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随后的几个月,王旭东和父亲、妻子带着王瑄瑄多次到北京阜外医院看病,北京专家称孩子基本没有治愈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王旭东想到器官或遗体捐献。”
于是,王旭东来到大西街张普照中医诊所,在《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签字,表示愿意捐献儿子器官或遗体。
张普照为器官和遗体捐献奔走
1986年,张普照首先找到时任自治区红十字会会长云曙碧,说自己愿意为器官和遗体捐献奔走呼吁。于是开始骑单车走遍全国,义务宣传器官和遗体捐献。
很多人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张普照的事迹,并找到他的诊所进行咨询。张普照索性成了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义务协助红十字会为想要捐献的志愿者提供咨询和登记服务。
2010年11月19日,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登记站成立,张普照和10多名遗体捐献志愿者义务到登记站值班,协助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的咨询和报名工作。这个登记站在内蒙古医科大学旧区。后来,内蒙古医科大学旧区拆迁改造,登记站没有了办公地,张普照干脆将登记站搬到了他在大西街的诊所。
张普照称:“我做器官和遗体捐献这么多年,使我最感动的是,吴乾初全家5口人都进行了遗体捐献,他是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支边来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上世纪80年代,他的母亲就在上海进行了遗体捐献,随后他的大姐、大姐夫、二姐夫也在上海进行了遗体捐献,去年10月4日他的遗体也无偿捐献了。”
前天,张普照接到呼市红十字会通知:中国红十字会决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取器官、遗体捐献工作服务者,张普照立即向呼市红十字会报送了王治国、王迎祥及他本人。张普照讲:“王治国从小学医并搞医,最后从内蒙古第三医院退休,他对器官和遗体捐献很是热心,多次为此事也奔走呼吁。王迎祥也是这样的人,于是我就选了这两个人。”(记者 鲁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