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入选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

08.03.2017  00:31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内的全国共28个地区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这些地区将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针对强降水、高温、干旱、台风、冰冻、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

通知》称,考虑各地实际情况,经专家论证,同意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朝阳市、浙江省丽水市、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淮北市、江西省九江市、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安阳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省岳阳市、广西自治区百色市、海南省海口市、重庆市壁山区、重庆市潼南区、四川省广元市、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陕西省商洛市、陕西省西咸新区、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新疆自治区阿克苏市(拜城县)、新疆建设兵团石河子市等28个地区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不适应气候变化城市也会“感冒

城市内涝(资料图片)

当天气降温突变时,不适应的人可能就会感冒生病,城市也一样。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暴雨、泥石流、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热浪、干旱等异常气候或自然现象,对城市运行和安全造成的危害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降下大暴雨。一些城市发生内涝,道路积水严重,有人甚至在路边钓到了鱼;公交车厢内水流成河,有地铁站一度变成“地下河”。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并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城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课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发布《巨型城市面对的巨大压力》报告,指出许多城市在气候威胁面前极端脆弱。其中,在亚洲11个位于沿海地区或河流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中,脆弱性排名最高的是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在总分为10分的评分中得了9分;其他面临极高风险的城市为马尼拉和雅加达(8分)、加尔各答和金边(7分),上海和胡志明市的得分为6分。

沙尘暴笼罩下的阿联酋迪拜市(资料图片)

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3;城市消耗了60%-80%的全球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地;城市是各种要素高度集聚的空间,高度依赖于一个综合复杂的网络体系以支持其交通、通讯和贸易,这些因素加大了城市应对极端气候和其他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因此,城市在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都应当积极作为。

什么是“气候适应型城市

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图片)

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尘沙、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能够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

所谓气候适应性城市,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气候变化因素缺乏考量,导致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例如:以上海所处的长江三角洲来看,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预期影响最为直接。研究显示,未来50年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估计将上升270至610毫米。这将对长三角城市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海洋侵蚀作用加强,海岸线后退,陆地面积缩小;沿海平原土壤盐渍化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河湖排水入海能力降低,河床淤高,增加防洪压力;削弱现有港口码头、江海堤防的功能,对工农业生产和市民安全造成威胁,等等。

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是节能减排,控制进而降低碳排放量;适应气候变化则应从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入手。”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刘新静认为,应对各种类型的气候变化挑战,最根本的是摒弃“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无序蔓延,通过规划和调整,践行城市空间科学开发模式。在微观层面,主要的策略包括建设低碳社区、推广绿色节能技术等。

在这方面,意大利罗马开展的专项规划有一定借鉴意义。其重点是雨水保持循环系统和区域气候自动调节能力,如采用雨污综合利用系统,设置泻湖用于雨水保存和净化,道路及广场同时可用作蓄水池;在河流上游,利用芦苇湿地和自然水体构成生物污水处理厂;规划用于散热和防风尘的水渠和防护林,并沿河道设置景观公园、设计建筑庭院及屋顶绿化,提高城市生态涵养能力。

近年来,围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工作,我国各地气象部门已提前落实大量工作,并将为试点工作提供针对性支持。譬如,海南省气候中心承担了“海口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方案”编写工作;围绕强化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安徽合肥建成各类气象观测站256套,基本形成立体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网,其平均间距为6.7公里,全市乡镇(街道)的区域自动站覆盖率达到10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气象局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提供技术支撑及气象资料服务,深入开展棉花实景监控、蟠桃品质观测规范等试验,为城市发展做好气候适应性论证。

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根据试点方案,到2020年,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指标将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试点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公众意识显著增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典型范例城市,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到2030年,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强化城市适应理念。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科学分析气候变化主要问题及影响,加强城乡建设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发展目标体系,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标准,健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基础信息收集,开展关键部门和领域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健全应急联动和社会响应体系,实现各类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警信息的共享共用和有效传递。加强城市公众预警防护系统建设。

通知》称,开展重点适应行动。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优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针对强降水、高温、干旱、台风、冰冻、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实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加快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推广。增强城市绿地、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温、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能。保留并逐步修复城市河网水系,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气候灾害管理,提升城市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健全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通知》表示,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试点地区与有关国际机构和国外先进城市加强经验交流和务实合作,优先支持试点地区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交流活动,把试点地区打造成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示范窗口。

哥本哈根气候适应整体规划不仅能够保护哥本哈根城市免受洪水灾害侵袭,同时还将哥本哈根创造成为一个拥有蓝绿休闲空间的宜居城市。(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呼和浩特市气候特点

呼和浩特地处温带内陆地区,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夏季短而温热,降水集中;春季干旱多风;秋季日光充足,凉爽而短促。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冷暖变化剧烈,无霜期较短,降水少且集中,气候干燥。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呼和浩特春季气温回升特别快,降水也比冬季多些,春季是多风的季节,其中4月相对比较大,有时伴有沙尘天气,且冷暖变化剧烈; 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7月和8月两个月的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50%,7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平均温度在22℃左右,并不算高;秋季气温下降比较快,比较凉爽,日照充足,降水相对春季多些,但秋季比较短促;冬季是呼和浩特一年中最长的季节,寒冷干燥是该季的主要特点。

正北方网 综合自《辽沈晚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天气网内蒙古站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