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单独二孩”政策落地一年调查
[ 导读 ]上个月,张瑾和老公决定要二胎了,“我们符合条件,自从‘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和老公一直纠结在到底要还是不要这个问题上,一直下不了决心,政策没出台之前盼着等着,可是有政策了,考虑的事儿也多了起来。
张瑾终于松了一口气。
上个月,张瑾和老公决定要二胎了,“我们符合条件,自从‘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和老公一直纠结在到底要还是不要这个问题上,一直下不了决心,政策没出台之前盼着等着,可是有政策了,考虑的事儿也多了起来。”用张瑾的话说,虽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孩子将有共同成长的伙伴,自身未来的养老有了更多依靠……”但由一孩到两孩,三口之家变四口之家,“单独二孩”带来的可不仅仅是人口数量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其背后更多的是经济、教育、住房等现实问题。
生还是不生?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也成为呼和浩特市许多像张瑾一样的小夫妻们这一年来最纠结的问题。去年3月31日,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随之,呼和浩特市也正式启动“单独二孩”政策,不少期待已久的单独或双独家庭紧追政策的脚步纷纷申请二孩。记者从市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科了解到,在政策实施前的摸底调查统计中,呼和浩特市有大约2000例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家庭,而截至今年6月30日,呼和浩特市符合条件的单独家庭中累计只有878例申请生育二孩,其中782例获批准并由相关部门发放了生育服务证,出生450例。
二宝来了,但未出现“井喷”。数字背后反映出的则是当下更为理智的生育意愿。
一年多的时间,原本呼声很高的“单独二孩”,并没有出现申请“井喷式”增长。“单独二孩”实际情况为何不如预期“火热”?选择“再生育”的原因是什么?“生”与“不生”的纠结又究竟为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呼和浩特市不少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妻都在生与不生之间徘徊。“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改变的不仅仅是家庭结构,其引发的是整个社会的连锁反应,人们的婚恋观念、生育观念、教育观念、养老观念等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喜”迎二孩
在呼和浩特市某单位上班的王琳今年已经34岁,就在不久前刚刚喜获“小千金”,“我们家老大是个男孩,现在已经5岁;小女儿也快出满月,这下儿女双全了!”王琳的脸上满是喜色。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琳夫妻俩一直想再生一个,给老大添个弟弟或者妹妹,将来相互能照应,减轻一些照顾老人的负担。但由于政策所限,生个“二孩”只能是个愿望。
“去年3月份听说要开放‘单独二孩’政策,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立马申请和准备,就在前不久,我们的第二个小宝宝出生了,我们家老大也终于有个伴儿了!”王琳说。
“养儿防老是句俗语,却是句大实话。”家住赛罕区公务员小区的张大妈告诉记者,“我真后悔当初没再多要一个孩子,现在儿子儿媳工作忙,没时间来看我们老两口,真成‘空巢老人’了!现在政策允许了,我一直催着儿子儿媳再生一个,避免他们以后也像我们一样。”今年4月份喜获第二个孙子的张大妈深有感触。
“我老婆快到预产期了,就在这几天要生了!”今年40多岁的市民李先生也同样在“单独二孩”的政策实施后即将拥有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在问到为何要“二孩”时,李先生告诉记者,“我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大部分独生子女具有‘不懂得分享,比较自我’的通病。我的大女儿今年刚上初中,我和老婆决定再要一个孩子,一来家里老人也都催着我们再要一个,趁着身子骨硬朗还能帮我们照料下孩子;二来大女儿也大了,让我们有精力去照料小宝宝,最重要的是两个孩子更有利于培养他们懂得分享的品质,懂得包容和理解。”
但是,李先生也有自己的担忧,“会不会由于孩子‘扎堆’出生而导致以后‘上学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