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大召文化产业群落初显规模|聚焦呼包银榆

29.07.2015  20:36

7月26日,呼包银榆全媒体联盟采访团将目光投向呼和浩特的文化产业建设。置身玉泉区大召文化产业群落,记者们充分领略了呼和浩特民族交融、商贸繁荣,多元文化互融共生的文化精髓。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了解到,在草原最美的季节里,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呼和浩特这座塞外名城观光避暑,围绕大召寺规划的大召文化产业群落,也迎来了旅游旺季。作为第六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大召文化产业群落经过7年多的建设,已初显规模。

 

大召文化产业群落迎来旅游旺季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旅游局工作人员向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介绍,大召文化产业群落项目以大召区块为核心区域,辐射两侧大盛魁博物馆、大盛魁商业街、塞上老街、五塔寺、弘庆召、宝尔汗佛塔等众多历史、人文、商业建筑和景观,形成“一核牵引、多点联动、协调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规划占地总面积约43公顷,包括宗教文化游览区、明清风格商业区、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三个功能区。

????塞上老街是支撑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符号之一,新华网内蒙古频道获悉,2013年,呼和浩特玉泉区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成了对塞上老街北街的保护性修缮,使历史街区既恢复了传统古朴的景观风貌,又实现了现代旅游服务功能。随后新建的塞上老街南街,与老街相临,全长240米,投资5000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7月底前完成装修工程。按照玉泉区的规划,这里将打造成塞上老街美食街,让其成为呼和浩特的“宽窄巷子”,让游览大召寺的游客既留住目光,也留住脚步。目前商业街正在进行招商洽谈工作,预计8月开街运营。

 

塞上老街南街将变成呼和浩特的又一文化符号

此外,为了让国内外游客能够真实地体验到呼和浩特的传统文化生活,玉泉区投入资金1.13亿元,新建了34处四合院作为民居式客栈,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9处四合院已全部完工并售出运营。二期工程25处正在进行后期装修工程,预计8月前交付。

与塞上老街东西相望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是大召文化产业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盛魁商号为代表的旅蒙商文化,彰显着蒙汉民族的商业贸易融合。玉泉区借助旧城区改造,在大盛魁旧址恢复商号原貌,打造“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文创园以挖掘、梳理“大盛魁商号”商业传奇,拍摄《大盛魁》为先导,在保护老城区现状肌理的前提下,对重点文物院落、名人故居、著名街区景点进行充分保护,同时重点规划建设民营博物馆区和德吉民族文化艺术园。7月25日,大盛魁博物馆、蒙博博物馆、辽金元老窑瓷馆和世界报刊杂志馆4家民营博物馆正式开园,35家手工艺师工作室和自治区12个盟市的手工艺品主题店已全部入驻,均对公众免费开放。

玉泉区是呼和浩特市的发祥地,得名于清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途径呼和浩特时“御马刨泉”的美丽传说,有着43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民族历史和民族融合贯穿始终,向全世界展示了塞上召城丰富厚重的人文韵味、豪放舒展的地域个性和广纳兼收的民族性格。

相关新闻:

呼包银榆全媒体联盟”成立 聚焦区域发展

7月25日,“呼包银榆全媒体联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成立。首批联盟成员包括新华网内蒙古频道、内蒙古日报、包头日报、宁夏日报、榆林日报等16家媒体。当日,全媒体联盟的首次活动——呼包银榆全媒体采访行也正式启动。 采访团将通过12天三省(自治区)四市的走访,全面报道呼包银榆经济区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活动启动当天,呼和浩特市副市长狄瑞明向媒体通报了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狄瑞明介绍,在农村建设、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中,呼和浩特将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资源型产业链,节能减排,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采访团还走进全球乳业十强的内蒙古伊利集团,见证了一滴奶的“健康旅程”。

接下来,采访团还将赴包头、银川、榆林三市,围绕呼包银榆经济区经济发展新常态,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大众创新创业工作等进行集中采访,多角度报道经济区各项工作亮点。

此外,采访团还将于8月3日参加在榆林市召开的“呼包银榆经济区第三届市长联席会议”。

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是沟通华北和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地处我国鄂尔多斯盆地腹地, 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了充分展示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优势、发展状况及未来走势,让呼包银榆经济区始终坚持抱团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四地市委宣传部和网信办,共同发起组织了“呼包银榆全媒体采访行”大型新闻采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