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11.08.2017  18:02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样的城市被称为“海绵城市”。近年来,呼和浩特加大对“海绵城市” 的建设,市民正在向城市看海说再见。

    对于城区发生内涝的原因,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如路面硬化指数过高,窨井过少;排水管道管径过小、排水速度过慢等。另外,也有一些路面坡度过大,而低洼处排水不畅,排水管线太少,也会形成积水。

    城市经常发生内涝,怎么办?于是,打造“海绵城市”则提供了一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的智慧治水新思路。

    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意见》,也给出了全区建设“海绵城市”的时间表:到今年10月底,各盟市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到2017年底,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三年滚动建设计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具备条件的旗县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我市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制定出建设地下管网以及绿地方案,逐步缓解市区内涝情况。

    同时,我市不断探索地下管廊式排水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直埋式管网等灰色设施设备。总投资9.75亿元、全长4.74公里的丁香路综合管廊于2014年5月开工建设,2016年8月初完工,目前已纳入电力管线、给水管、直饮水管以及通信光缆。按照规划,到2030年呼和浩特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长度将达到264.04公里。做到了污水专业管线入廊,雨水可根据地形地势局部入廊,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内涝。

    2013年,呼和浩特市下决心加快地下管网更新改造速度,计划用 3— 5年时间全面完成亟待改造的地下管网更新建设工作,如今,成效显著。市民刘先生表示,首府许多路段都重新做了地下管网改造,改造后的路段,遇到大雨后,不再积水严重,雨天一样畅通行驶。

    除此之外,我市园林部门尽可能多增设“海绵体”,城市“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

    家住金桥开发区的郭女士对于今年首府雨后的变化颇有感触。“前些年,一到大雨,人们就被截在桥两端了,特别是金桥北口,积水严重。而今年,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少,一方面是供排水部门修缮了排水管网,另一方面,我想与周边大量植树和增加绿地有关。”(记者 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