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稳步推进精准扶贫
[ 导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呼市所辖的9个旗县区都有贫困人口,且大部分集中在沟壑干旱山区、风蚀沙化区、盐碱区和革命老区,如何实施精准扶贫?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和情况是关键。
“程威,男,武川县哈乐镇白沙泉村委会,扶贫户,识别标准:省定标准,主要致贫原因:缺劳力,责任帮扶人:张志平、吕慧刚、张杰”。
打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采集系统,我市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呼市所辖的9个旗县区都有贫困人口,且大部分集中在沟壑干旱山区、风蚀沙化区、盐碱区和革命老区,如何实施精准扶贫?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和情况是关键。
据了解,识别贫困户和贫困村的标准是: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96元(相当于2010年2600元不变价)的自治区农村标准为标准识别贫困户。按照“一高一低一无”(即村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的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5158元,村无或很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标准识别贫困村。
从2014年开始,我市以旗县区为单位,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全市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出全市自治区级贫困村67个、市级贫困村140个,贫困户24904户、贫困人口60658人。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分类扶持。”市农委主任张晓明说。今后 ,我市对预期脱贫人口的帮扶要以致贫原因为导向,以贫困户需求为信号,帮助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五保、低保范围,享受国家对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政策,并开展适应其自身条件的增收活动;帮助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增收产业,拓展稳定的就业渠道;帮助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的贫困户得到救助;需要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得到针对性的帮扶。与此同时,在培育扶贫开发品牌项目的同时,继续做好整村推进、金融扶贫、互助资金、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小额贷款等专项扶贫工作,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