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 身边小事有人管了
“呼和浩特城市面貌变化真大!”在深圳打拼、两年多没回老家的呼和浩特人兰强,近日回乡探亲,禁不住连声感叹。过去印象中脏乱差的问题,找不到了;整洁有序的环境,让他感觉比生活在大城市还舒服。呼和浩特市的市民们对身边的变化感触更深,记者随机在街头采访了几十名群众,大家一片赞誉。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在反复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下定决心“用绣花的功夫管理城市”,集中解决困扰市民生活的各种“疑难杂症”。
下足绣花功夫,增强市民幸福感
“这里刚刚乱扔了一些垃圾。”“这里发现昨晚有人乱撒尿!”在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电子平台上,市民和热线互动频繁。“2015年市民投诉12711条,2016年市民投诉23167条,2017年截至目前59352条。”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晓东介绍。
“怎么市民意见越来越多了?”记者纳闷。“市民投诉多,是信任政府的表现,过去投诉了,没人管、管不好,慢慢就没人投诉了,如今有人管、管好了,互动就越来越频繁了。现在,呼和浩特市民像爱家一样爱城市,像拾掇自己家一样提意见。”李晓东说。
呼和浩特市是个年轻的西部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方面欠账较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管理矛盾越来越突出。“绝不能让身边小事扰民,剥夺了群众的幸福感。”市委书记云光中表示,要下决心进行城市环境集中治理。
一时间,呼和浩特市的党员干部走上街头,带头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谁发现问题,立即报告、立即记录在册、立即考虑解决方案。
通过集思广益,呼和浩特市梳理出了拆凉透绿、路网改造、外立面整治、堵点治理、“小饭桌”整治、网络订餐整治、餐厨垃圾整治、路灯道牙整治、街景亮化整治、小旅店整治、城市“蜘蛛网”整治、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等25项重点整治工作,涵盖了涉及市民生活、城市宜居的大情小事,触角延伸到市民的家门口和身边。
今年年初,呼和浩特市启动了最大规模的市容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清理各类积存垃圾161万吨,拆除各类违规户外广告设施1.1万块、22.3万平方米,清理整治各类“三乱”小广告355万处,清理取缔店外出摊7.3万处、流动摊贩6.9万处,提标改造老旧小区1108个……
建立长效机制,向现代化管理要效果
“城市管理不能搞‘一阵风’,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云光中在多次工作部署会上提醒城市管理部门。集中整治过程中,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摸清了城市管理的短板,确定了向现代化作业、向现代化管理要效果的工作思路。
近年来,呼市城管成功地实现了从人工到机械化再到数字化的两连跃。城区从5年前的640多台机械作业车辆增加到目前的1370台,全市的机械化作业覆盖率也从原来的60%提高到了85%以上。如今,城市管理监督系统大数据平台的建成,让呼市城管在全市范围内不但拥有了全方位的监控与调度的能力,更拥有了与市民的交互能力,在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市民的满意度。
管理体制不顺畅,是制约城市管理工作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呼和浩特市在探索现代化管理模式时,首先从理顺管理职责入手,将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改为城市管理委员会,并建立城市管理联系会议制度,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城市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形成长效机制。
改革管理体制,顺应需求设置机构
“城市管理必须顺应需求设置机构,不能按老套路做事。”市长冯玉臻介绍:“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方面,我们对城管执法部门开了绿灯,需要什么就编制什么。”
“今年,我们推行的城管执法进社区就是个典型案例。”副市长周强介绍:“不进不知道,社区需要管理的事太多了,共性问题就有135项,每个社区还有许多个性问题,没有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是不行的,于是我们成立了社区管理局,由专人专属机构来管理。”
在此基础上,呼和浩特市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大城管”管理体制。按照“市级领导、区级实施、重心下移、分级管理”的原则,市级城市管理部门除保留国有建设用地上建设项目的监管、垃圾收集处置、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等7项监管和行政处罚权外,其余的一律下移到区级城管执法部门行使。区级执法事项则由原来的13项增加到现在的31项。
“让城市宜居,让市民舒心。”随着管理体制的不断理顺,呼和浩特市的城市管理逐步走上“快车道”,一个崭新的城市呈现在市民面前。(丁志军)
[责任编辑 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