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推动文化创新 繁荣文化事业
二十四节气传习所举行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爷爷们》剧照
百人百组书画组成员进校园传授书法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驼道》剧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推进文化强市战略。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中,我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服务品牌,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人才带动——让文化的种子遍地发芽
从社区到乡村,从校园到部队,从歌舞文艺,到书法文学,首府文化人才库的成员们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在首府各地播撒文化的种子,越来越多的百姓因此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呼和浩特群众文化活动也因此变得“枝繁叶茂”。
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动员全民力量,实现建设“文化首府”“民生文化”“大文化”的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而提出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建立健全呼和浩特文化人才档案库,整合基层群众文化资源,形成信息网络化,不断发现、扶植、培育和使用这些文化人才,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满足广大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使全民共享30多年来文化改革成果,推动首府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百人百组队伍中,有许多骨干力量都是文化能人和艺术高人。非遗组的剪纸项目传承人崔霞,热爱非遗文化,热爱公益文化事业,她自筹资金开办培训教学场所,免费进行技艺传授,为玉泉区妇联培训下岗女职工学习剪纸艺术,创新开发了剪纸春联、剪纸挂饰、剪纸旅游纪念册,将剪纸元素融汇到靠背、T恤、背包、服装、餐具、瓷器等生活用品中,深受人们喜爱,不仅使下岗妇女学到了技艺,而且扩大了就业渠道,传承了非遗文化。如今,她不仅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剪纸“粉丝”,还把这项技艺传授到校园去,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传承人和更广阔的传承平台。
像崔霞这样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在百人百组队伍中还有很多,他们在更广范围寻找和培养着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着不懈的努力。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经过近九年的发展,现已在全市九个旗县区都成立了百人百组组委会,建成各类活动、传习、示范、培训、体验基地25个,构建了65个不同类型的文化文艺组别,吸纳了42个社会业余演出团体,拥有正式会员近万人,越来越多有文化特长的普通群众被吸纳进入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我市百人百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框架。
不同特色基地的建立,拓展了首府百姓全新的文化视野,为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传播首府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几年来,百人百组这项文化惠民工程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和军营,深入各个旗县区,积极开展各类文艺和文化活动,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百万群众受益的新局面,已成为首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生力军。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群众“获得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我市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基本形成了以“城市文化设施+旗县区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扮靓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每逢闲暇时光,我市各图书馆都会坐满读者,世界名著、历史 故事 、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种类丰富的书籍,让读者们自由自在地畅游书海。如今只要居民有阅读需求,家门口就有资源丰富、环境安逸的 读书 场所,各种电子阅读检索设备逐渐完善,让居民都感到格外便捷。
近年来,我市加大建设力度,确保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全面达标。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我市还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覆盖、数字草原书屋(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移动阅读、党员远程教育等项目,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支中心,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我市的城乡文化网络也在不断扩展延伸,通过开展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村、农家文化大院等创建活动,完善社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农村自主开展文化活动能力,现有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乡1个(和林县),文化大院50余家,民间业余文艺团队200余支。
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形成常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以“崇尚文明、爱我家园”广场文化活动、百场文化进社区集中示范活动为引领,带动全市各旗县区中心广场及社区休闲广场活动全面铺开;以“文化人才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为纽带,引导社会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以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民间社火表演,非遗项目展示等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下乡活动为抓手,举办各类慰问农民工、部队、学校、农村的专场文艺演出,送书、送画、送戏到基层,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依托市及旗县区图书馆、流动图书站开展图书公益性借阅服务,实现基本服务内容全部免费开放;以市群艺馆及各旗县区文化馆为阵地,举办各类群众性文艺培训,全面提升业余文化团队整体素质。首府群众可以尽情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真正让百姓得实惠。
精品意识——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今年,备受瞩目的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我市隆重举行,对于本届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中国文联领导、电影工作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都给予高度评价。本届电影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电影节中,新浪微博“金鸡奖”话题阅读量,至今已达到6.7亿,网友关注度成为历届电影节之首。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成功举办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对呼和浩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活动成果丰硕,节会效应明显,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振奋了干群精神。初步统计,9月10日至9月20日,到呼和浩特旅游人数达到240万人,同比增长71%,旅游收入达45亿,同比增长76%。
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成功举办,在呼和浩特文化事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精品文化让群众感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蒙古舞蹈艺术展演中,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剧院选送的《爷爷们》因其幽默诙谐的舞蹈风格引发观众的阵阵喝彩。就是这支舞蹈,在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舞台上,凭借既有浓郁民族感又充满时尚气息的精湛技艺,力压群雄问鼎“荷花奖”。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是按照中央、自治区和我市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在原市属三家国有文艺院团的基础上改革成立的国有文化企业。从2013年至今,集团通过体制转换、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经营模式。集团通过实施精品引领战略,先后创排了以民族舞剧《马可·波罗传奇》《昭君》、晋剧《巡城记》、二人台现代戏《万家灯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节目,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2个、自治区级奖项44个、海外大奖4个,四年来累计获得自治区级以上项目扶持资金2845万元。集团还通过开展“文化走亲”主题活动使地区间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精品剧目先后赴国内沿海城市演出20余场。大型舞剧《马可·波罗传奇》先后赴美国、匈牙利、意大利、加拿大等国演出598场。集团创新合作、自主联络、自筹资金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将草原特色文化的魅力传播到海内外,以实际行动践行国有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在文化传播方面走在自治区各级文艺院团的前列,同时也开辟了全区乃至全国文化走出去的新纪元。这些成绩的取得,让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成为全区文化体制改革成功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如一年一届的“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等,形成了具有浓郁“草原文化”“昭君文化”特色的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品牌。“青城讲坛”“百姓文化大讲堂”等面向群众的讲座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呼和浩特市每年组织开展“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文化进社区活动”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各旗县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县一品”活动,如玉泉区的“大召文化庙会”、托县的“黄河旅游文化节”、武川县的“莜面文化节”、清水河县的“长城文化节”、土左旗的“敕勒川民俗文化节”等,丰富多彩、持续不断的群众文化活动局面已经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