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汇聚正能量 共筑“法治梦”
在不久前的一场民事纠纷官司中,赛罕区居民老李在法庭上灵活运用诸多法律知识和时事政策,说得对方连连点头称是,并立即达成调解协议。这起为时近半年的纠纷最后在20分钟的时间内成功化解。“这全靠社区经常举办的普法宣传,让我在诉前学到了不少法律政策知识,帮了我的大忙啊!”老李深有感触地说。
建立社区法务室、印发法律知识读本、坚持开门立法……近年来,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在首府广泛推开,成为我市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呼和浩特”的亮点。“法治是第一保障”、“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等观念,正成为全市各界的普遍共识。
群众成了“法治大讲堂”的主角
“过去普法是‘坐等群众寻法、罗列条文展法、会议室集中读法’,现在是‘上门讲法、以案释法、下基层援法’,群众成了‘法治大讲堂’的主角。”市司法局局长荣忠厚说,“要把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将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于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工作之中,使法制宣传根植于法治实践,以法治实践成果检验普法工作成效。”
组织法制文艺下乡村、印发《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在全市224个行政村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把法制教育纳入总体教学计划、建立了社区法务室、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基地……记者从市司法局了解到,近几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大力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今年4月,我市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这也是我市开展普法工作28年来首次获此殊荣。
据了解,在依托传统普法方式的同时,近年来,我市突出普法形式创新、法治文化建设和普法阵地建设,以公职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来呼建设者、青少年学生和社区居民等为重点普法对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采取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使普法工作呈现互动、立体、多元格局,为我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法治城区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下,在呼和浩特市,市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
同时,为全面落实“六五”普法工作任务,市依法治市办建立并完善了年度学法考试、普法骨干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报表等多项制度,同时在自治区首创探索建立了法制宣传活动和法制教育培训登记备案制度。
全民普法春风化雨
近年来,我市对普法教育宣传形式不断创新,打破了传统“坐着普法”、“板着面孔说法”的旧的宣传手段,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使法制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远远超过了常规法制教育。
2012年,市依法治市办依托“呼和浩特普法网”开发建立了普法管理平台,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普法管理信息化、网络化;2014年4月,又开通了自治区首家盟市级普法微信公众平台;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了《与法同行》、《交警说交通》等法制宣传平台;在公园、广场、公交候车亭等公共场所设立法制宣传牌;在市区主要路口设立了40块 视频 平台,滚动播放各类法律法规,提高了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
创新举措进一步传播法治文化知识,增强市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观念,为“法治呼和浩特”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时,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校园法律文化宣传活动,通过上法制课、法制图片展览、法制演讲比赛、模拟法庭、观看法制教育录像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不找领导找法律”成为共识
普法,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百姓逐渐从通过信访“讨说法”到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过去为了多争些拆迁补偿款,总喜欢闹,如今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学会了用合法手段表达利益诉求,靠闹是没有结果的!”市民杨勇所在的小区因城市改造需要拆迁,涉及众多居民,却没有发生一起集体上访事件。“那得感谢区委、区政府组织律师、人民调解员、公证员等,组成拆迁政策法规宣传小分队,挨家挨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服务,调解纠纷,才赢得了拆迁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杨勇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努力打造廉洁高效、公平公正、规范守信的法治“软环境”,使一流的法治成为首府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建设“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的重要软实力。“不找领导找法律”,在我市,愈来愈多的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利益诉求,全民的法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韩苏平表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只有把大力推动全民守法作为重要支撑,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形成守法光荣和守法有责的良好风尚,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氛围。(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