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六心”工程发力 再造幸福青城
原标题:“六心”工程发力 再造幸福青城——呼和浩特入围2015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
3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发布之夜”节目,揭晓了“2015年度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榜单,呼和浩特市以第6名的好成绩荣登该榜单。此次登榜是呼和浩特继2013年首次入列《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全国十大幸福省会城市以来的第二次。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最具幸福感的10个省会城市分别是长沙、武汉、合肥、郑州、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石家庄、南宁、南京,呼和浩特名列第六位。活动组委会通过大数据分析认为,通过民意调查和大数据评出的10个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是实至名归的。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这些被调查的城市中,呼和浩特市居民幸福感的比例更高,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近4个百分点。
资料图片
以市民幸福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4个百分点,再次迈进“中国十大幸福城市”行列,这组来自央视,强调“再小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的数据公布,无疑再次给早春的呼和浩特增加了幸福前行的底气和锐气。
一如大调查分析所言:幸福,来自于对当下状态的满意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呼和浩特人就同时满足了这两点。一方面,对目前工作状态满意的呼和浩特受访者比例比全国数据高出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预期未来一年收入增长20%以上的人占比为22.16%,高出全国数据10个百分点。
应该说,呼和浩特人对首府经济充满信心。
信心源自城市的实力与魄力——以超出“十一五”时期的2.3倍和2.4倍分别完成一般预算收入和公共财政支出,并且财政支出中用于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教育、环保等民生领域的支出近935亿元,占到了公共财政总支出的63%,可以说,“十二五”期间是呼和浩特财政服务经济发展措施得力的五年,更是保障改善民生力度空前加大的五年。
这五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1.5%,达到37362元和1349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覆盖城乡和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企业退休职工、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分别提高53.1%、94.6%,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82%、66.2%和91.8%。连续五年提高环卫工人待遇,累计增幅130%……
幸福感的背后,是市民对城市的认同。
有近十年了,对于离开呼和浩特到北京工作的李嘉来说,每年春节回故乡过年,都会有一种由然而生的幸福感,这种感觉缘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缘于她念念不忘的家乡的蓝天。
刚刚过去的猴年新春,对于50多岁的玉泉区小黑河镇后毛道村村民谢云奎来说,是心情倍儿爽的一个春节。为了不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境,两年前他放弃了在四川多年经商的打拼经历回到村里。在谢云奎看来,出门在外无论挣钱多少,总有一种想家的感觉萦绕心间。
2015年,后毛道村被列为我市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范围,村里的变化让谢云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也更加坚定了他留下来参与家乡建设的决心,为家乡的发展出汗出力,他要尽己所能。
抓“强心”工程,提振发展信心;抓“良心”工程,夯实发展基础;抓“暖心”工程,保障基本民生;抓“赏心”工程,改善环境质量;抓“顺心”工程,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抓“安心”工程,推进“平安首府”建设。“六心工程”发力,让首府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围绕“扶”字、加强“调”字、突出“帮”字,2015年,呼和浩特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推进力度,研究出台加强和规范工业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调“转”字、着力“创”字、落在“稳”字,全力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这一年,呼和浩特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增速居全区第二位;工业税金同比增长24.8%,居全区第一位。
有质量的发展看这里——
2015年,呼和浩特以高新技术企业增加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比例、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占比、新三板挂牌企业增速四个方面位居自治区之首,特别是以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4.72%,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自治区12个盟市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继续保持全区首位。
启动实施拆改建三年行动计划,拆除棚户区、城乡危房235万平方米,综合改造老旧小区300个,对85个老旧小区供排水管网及二次加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打通断头路13条,建成便民市场47个,城市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
拆并整合及燃气化改造锅炉133台,关停污染小企业178家,淘汰黄标车7394辆,空气质量在北方15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完成辛辛板等3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排放标准提升至一级A,污水处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新建改建公园和游园6个,新增绿地面积1.55万亩,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全面开展地下管网地理信息普查,对50多万户燃气用户和30万只液化气瓶进行安全检查,集中开展渣土扬尘、户外广告、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解决了一批影响城市形象和安全的老大难问题。
……
2016年“六心工程”再发力。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
——新建续建亿元以上(房地产5亿元以上)项目371个,全年力争完成投资1056亿元;完成白塔机场迁建报批并正式开工……
——对35个棚户区(城中村)、138处城市边死角进行改造;整治改造老旧小区284个、466万平方米,同步对75个片区、296个老旧小区供排水管网和二次加压设备进行改造,对1554个老旧小区实施准物业长效管理,实现水、电、气、暖等市政管理服务延伸入户;启动直饮水工程;投入60亿元以上,对剩余1368个行政村及自然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对1170个村庄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着力构建以热电联产为主、清洁能源为补充的供热保障体系,加快淘汰分散及小型燃煤锅炉;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提标工程,城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提高到95%,排放标准优于一级A;启动“五河两库”治理工程,大黑河城区段10月份实现碧波荡漾;实施65公里长的城市快速路园林绿化、101公里长的绕城高速宽林带绿化,巩固提升44公里长的环城水系景观和六个出城口生态景观,完成大青山前坡生态休闲观光带和14.3公里长的大黑河生态绿化带建设,打造“三环两带”五道亮丽的生态绿化景观带……
——全面开工建设地铁1、2号线,同步启动新华广场和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完成快速路后续配套工程及BRT快速公交站点建设;新建改造供排水及再生水管网300公里、供热管网421公里(包括二次供热管网)、燃气管网111公里,着力补齐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短板;打通断头路65条,对中心城区拥堵路段实施拆迁拓宽改造,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开工建设两座公交综合场站,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27台,提高公交出行率和保障服务水平……
——推进网上信访和联合接访机制建设,着力解决好回迁房安置、房屋产权证办理、农民工工资拖欠等信访问题;加强公安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抓好燃气、消防、交通、建筑和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
幸福从哪来,从百姓追求幸福趋势的转变看出,幸福来源于民生,来源于政府对于公民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各个领域的权利享受;来源于权力俯身大地,将政府收入最大限度转化为公民福利的种种惠民制度的实施。
相信,有市委市政府俯身铺就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幸福路径,在三百万青城人民的同力、同心、同参与的城市建设中,幸福呼和浩特定会更幸福!(记者 冯燕平)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