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 乌海:葡萄美酒翰墨香
文〡殷耀 于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尽了西部的苍凉。而如今的黄河之滨,尽是八街九陌、簇锦团花,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就像一颗颗璀璨明珠,装扮着古老的母亲河。乌海,黄河进入内蒙古草原的第一站,就是一座繁华秀美的城市,虽然年轻,却很深沉。
说它年轻,一是这座城市成立于1976年1月,只有40多年历史;二因它的地域面积,相较于内蒙古其他盟市,只算得上是“小弟”。不少当地人提起家乡的名字,就很自豪地说,“乌海”还是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给起的名呢。当地拥有乌达、海勃湾两大煤田,先有矿区,后有城镇,先办企业,后设政府。1975年,内蒙古自治区报请国务院将海勃湾、乌达两地合并为一个市,由于政府设在海勃湾,故暂定名为海乌市。当时,周总理看到报告后,建议改为乌海市。人们都觉得这个名字好,乌海就是乌金之海嘛,正是对这个城市始于煤、兴于煤的历史高度概括。
乌海因煤而兴,深沉的黑色一度成为城市“主色调”。满怀诗意的当地人给煤炭起了一个阳光满满的名字——太阳石。他们解释道,煤是古代植物被深埋于地下,在缺氧和某些细菌的作用下,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时间,在温度、压力及地质化学作用条件下而变成的。从本质上说,煤是太阳能量的化石。乌海人对太阳情有独钟。城里有座山叫桌子山,考古人员曾在山上发现岩画群,上面磨刻着许多古朴神奇的“太阳神”像,乌海也因此被称为“太阳神”闪耀的地方。到访的游客不妨换上户外装备,约上亲朋好友,去山里探寻这穿越历史长河的文明奇迹。
这里的人们生活得诗情画意,但前些年小散乱的煤炭等相关产业给人们带来不少困扰。小厂小矿遍地开花,从早到晚烟尘滚滚。十几年前到乌海出差,一进市区还能闻到空气中的煤烟味,呛得鼻子和嗓子都不舒服。白衬衣、白球鞋穿一天就脏了,人们很少在屋外晾晒衣服。国家和地方政府意识到,高速发展的经济肌体流淌着不健康的血液,逐步关停并转一大批企业,改造整治矿区和城市环境,失去多年的蓝天白云又回来了。如今来到市区,春来花开如锦,秋至细雨绵长。特别是夏秋季节,城在绿中,绿披街巷,家家庭院绿,绿色染万家。穿城而过的黄河,将城市一分为二,像一条玉带横亘在城的中央。我一来乌海,就喜欢沿河散步,喜欢看那黄河温柔地叩击堤岸,而美丽的大堤又把黄河紧紧地抱在怀里。岸上白杨依依,矮矮的沙生植物显出勃勃生机。
黄河,慷慨地赋予了人们丰富的物产。黄河鲤鱼驰名天下,黄河鲶鱼烧茄子最美,还有黄河甲鱼、河虾。闲暇之余,做一副钓钩、穿了豆青虫,找一处水流平缓的河湾子下好,第二日清晨,那鱼线上便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或红烧或清蒸,滋味美妙得无法言表。
几年前,黄河内蒙古段唯一的调节控制性水利枢纽,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上百平方公里的乌海湖逐渐形成。乌海湖一边亲吻着乌兰布和沙漠,一边相拥着高山,呈现出沙漠出平湖、水清天更蓝的秀美。从城市坐快艇8分钟,就能进入沙漠腹地,既可欣赏碧水金沙、鸟飞鱼跃的乌海湖,又可体验星空露宿、沙漠越野、低空飞行,乌海由此叫响了“来沙漠看海”的城市旅游品牌。
充满生机的景象很难让人相信,这里被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环抱。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以上。人们常说,这里的每一棵树,都由乌海人亲手栽培、呵护长大,即使是成活的树,也必须始终与滴灌相伴。经过几代人努力,今天的乌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乌海,与全球著名葡萄酒产地法国波尔多,同处于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毗邻沙漠,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天然无污染,品质好。当地利用先天优势,发展了3万多亩沙漠葡萄种植基地,沙漠周边的绿洲多了,百姓也因葡萄产业更富裕了。如今,“乌海葡萄”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
葡萄酒产业也跟着迅速兴起,暗红的酒色体现出这个城市的浓醇与深沉。葡萄美酒夜光杯,品尝到醇馥幽郁、酿色如丹的葡萄酒,任心绪放飞,城市的味道也便涌上味蕾。
乌海市在建和建成的酒庄有6家,葡萄和葡萄酒年产值3亿多元,多个葡萄酒品种荣获国际大奖,当地连续举办中国乌海“丝绸之路”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还被布鲁塞尔国际评酒会确定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世界沙漠葡萄酒联盟和世界沙漠葡萄酒交易中心也在这里成立,成为驰名中外的“沙漠葡萄酒之都”。品葡萄美酒舒筋活血,研章法墨韵修养身心。浓黑的墨色是“书法之城”乌海厚重与深沉的体现。乌海虽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7000年前,先人们就在这里刻绘了“太阳神”岩画。如今,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书法,更是在这里发扬光大。
乌海的建设者中,有不少书法爱好者,基于群众书法的艺术活动非常活跃。1985年,当时的海勃湾矿务局工会在乌海市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海勃湾矿区分校,后又更名为乌海分校。
一些上了岁数的书法爱好者回忆,参加培训人数最多时一期达四五百人。一到休息日,人们不管路途多远,都会挤上班车去参加培训。多年办学,分校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1991年,占地1500平方米的乌海书画院应运而生,成为当地书法城建设的主阵地,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的青睐,每年这里都要举办上百场次的书画作品展览和交流活动。乌海的书法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是一种全民性的热爱,2008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城”。
在乌海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里,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三代研习书法,这个只有55万人口的城市,常年习练书法的人已超过10万,书法成了乌海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街道牌匾、建筑装饰,到公园场馆,处处书韵流淌;从兰亭学校、机关社区到企业军营,时时翰墨飘香,“中国书法城”已成为乌海最具特色、叫得最响的城市名片。
乌金墨韵,美酒浓香。热情好客的乌海儿女正以奋进为砚,化汗水为墨,着开拓之笔,绘就一个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创新开放、安居乐业的现代之城。
(殷耀,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副社长;于嘉,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对外采访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