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藏族文化中的瑰宝
唐卡画院收藏的书籍文献资料
贡觉杰在绘制唐卡《绿度母》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涉及藏族的历史、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唐卡传统上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能保持色泽明亮。唐卡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和藏族的百科全书。非遗寻踪第三站,我们来到了西藏唐卡画院,采访勉萨派唐卡自治区级传承人贡觉杰,探寻唐卡之美。
●采访时间:2015年10月26日
●采访地点:西藏拉萨
●采访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勉萨派唐卡
高级班学员在绘制唐卡
漫长学艺
在西藏唐卡画院初见贡觉杰,这个80后的小伙子看起来更像是这里的学生。事实上,他是这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勉萨派传习基地的绘画教师。在他身上,有不少闪耀的头衔——西藏最年轻的一级画师、西藏最年轻的唐卡非遗传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这些荣誉的获得,源于他多年对唐卡绘画的潜心学习和钻研。
28年前,贡觉杰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他将继承家族的使命,学习画唐卡。贡觉杰出生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兹县若措村,是勉冲家族一员。勉冲家族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日喀则地区乃至整个西藏,最优秀的唐卡大师几乎都出自这个家族。17世纪,四世班禅的近侍画师曲英嘉措在旧的勉塘派唐卡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形成了新的画派,即流传至今300多年的勉萨派,勉冲家族就是勉萨派唐卡的继承者。贡觉杰是勉冲家族唐卡画师第五代中的长子,因此,他责无旁贷地被长辈选中,成为家族技艺的新一代继承人。
11岁时,贡觉杰离开若措村来到拉萨,师从叔叔罗布斯达。罗布斯达是西藏首屈一指的唐卡绘画大师,在拉萨开办一所唐卡传习所,贡觉杰就在这里开始学习画唐卡。贡觉杰没有上过学,跟同龄人相比,他的成长经历严谨而单调。早晨9时坐在画室里开始练习,一直画到晚上7时,中午休息2个小时,每周有一天的休息时间。每个唐卡画师,都要经历这样的学艺经历,平均10年才能达到出师的水平。
贡觉杰说,画唐卡是一套独特的绘画训练体系。最初上手时不用纸,而是用一块木板,上面刷一层墨汁,再刷上一层清漆。经过这样的处理,板子变得很滑,用油再涂一遍,再往上打灰。练习时就用一根很细的木炭笔在灰上画。这个方式练就的是手稳。
白描是学习唐卡的第一步。先从佛祖开始,学习佛头的画法,之后加入身体及着装的画法,掌握之后再依次学习绿度母、金刚、圣乐金刚和大威德的画法。最少3年的时间,才能初步掌握白描的技巧,算是学习唐卡入门了。
等到终于可以在棉布上作画,依旧是漫长的学艺过程。先在棉布上学习上色,这一步要练习三四年,然后学过渡和染色,练习六七年后,可以开始勾线。勾线也要分步骤,先练勾金线,因为金色重、遮盖力强,如果手不稳也是看不出来的,等到手稳了,再练习勾其他线条。勾线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必须要一遍完工,重复画,颜色就会不同,能从画面上看出来瑕疵。
对于一幅唐卡而言,判断其好坏的最主要标准,就是佛像及人物的神态是否传神,这就是画唐卡最关键的部分——开眼。开眼开不好,就等于毁了一幅唐卡。很多学习唐卡的人,都要苦练10年以上才能掌握开眼技巧。能够画出佛像传神的五官时,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唐卡画师。
绘制唐卡的工具
西藏唐卡画院收藏的精品唐卡
要有一颗虔诚之心
在西藏唐卡画院的走廊里,悬挂着一排标注比例的白描佛头和佛身。贡觉杰告诉我们,这是按照《度量经》的比例画出的图案。对于一名唐卡画师来说,背诵《度量经》是最基本的功课。少年时代,贡觉杰就用了两年时间,才将《度量经》背诵下来。以前,叔叔经常考他《度量经》的内容,现在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经常抽查学员们背诵《度量经》的情况。
唐卡多来自于佛经的内容,释迦牟尼主尊或本生故事,其次是菩萨,常见的有《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四臂观音》《文殊菩萨》,菩萨以下度母和护法也是常见的题材。唐卡的风格可以创新,但表现、法器和动作都是有规定的。唐卡中每一个佛像的身体比例及规格尺寸,在《度量经》中都有严格规定。
学画唐卡,先要学习工具的制作,包括画布的打磨,画笔和颜料的制作等。唐卡的画布很有讲究,先将一张洁白的棉布涂上白浆,晒干后加水用石头打磨,磨平后晒干,再继续加水打磨,这样反复多次,才能得到一张平整的画布。而唐卡所用的都是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能够历经几百年的岁月不变色。传统的唐卡还要再加上一些金粉,金粉由纯金打造,添加牛皮胶和水之后成为颜料。
唐卡的画笔则分为木炭笔、勾线笔、湿染笔、天珠笔、白石笔等多种。木炭笔是使用高山柳或杨柳剥去外皮后制成,勾线笔则是用毛质好的黑猫和棕红猫的脊梁毛中又直又长的毛制成。涂色笔则是用山羊面部或白马的毛制成。
说唐卡是用时间打磨的艺术实在不为过。
贡觉杰说,画唐卡是一门修行的艺术,要有一颗虔诚之心,准备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门艺术,才能学有所成。
细节之美
听完贡觉杰讲述自己学艺的经历,参观了西藏唐卡画院珍藏的作品和绘画工具,我们对绘制唐卡更加好奇。在我们的要求下,贡觉杰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绘制唐卡的过程。在贡觉杰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他画了9个月的作品《绿度母》。鼻尖距离画布一厘米,才能领略唐卡惊人的细节之美。画面正中央的绿度母面容慈悲安宁,端坐中央,四周是持不同法器的5名天女,神情姿态各异,背景是树木、雪山、大海和鲜花、祥云,点缀出一片祥和肃穆的境界。
贡觉杰告诉我们,唐卡作品一般是以主体人物命名。在每次动笔之前,画师要对画像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心,神态、动作,包括手指的摆放和指甲的颜色,衣服上的褶皱,所有要绘制的画面,都要在脑海中构思好,才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布上,而要达到这么高的绘画水准,往往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唐卡要从近处看,看丰富的细节,细节越多越细致,这就需要更多的心血和工夫。一副精品唐卡,从打底稿到完成甚至需要五六年的时间。
说话间,贡觉杰已经坐在椅子上,用一支笔尖比铅笔还要纤细的毛笔蘸着金粉水,在画布上画飘带上的花纹。这种花纹是菊花瓣形状的,每一瓣比芝麻还小,他却要画得形似而均匀。唐卡立在他面前,棉布又非常滑,画得这样精细,需要不俗的手上功夫。
贡觉杰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只剩下人物脸部。一幅好的作品关键是要看能不能把佛像画活,画出所有的庄严和慈悲。上色和勾线结束后,就是开眼的环节,要给佛像画眉眼,这是唐卡绘画中最重要的一步。佛祖的慈悲、护法的威严全靠眉眼来表现,这是几十年练出来的手上功夫和画师本人对佛理解的结晶。贡觉杰说,开眼是个隆重的过程,要挑选一个好日子,太阳升起,打扫干净,然后郑重地描画。这个过程中,包含了画师的宗教感情和膜拜之心。
传承唐卡艺术
走进唐卡画院的二楼,有两间教室——初中级班和高级班。16岁的嘎玛正在初中级班的教室里练习上色,他是这里年龄最小、学习时间最短的学员。4年前,他从那曲地区的牧区来到这里学习画唐卡,学了3年的白描后,最近一年时间开始学习上色。教室里,年轻的学员们都在一根绳子吊起的倾斜的画布上练习着,旁边是一幅用于临摹的小幅的图案。贡觉杰说,初中级的学员至少要经过6年时间的学习,才能到隔壁的高级班。
高级班学员描绘的则是更为精细的画面。每个学员都在专心绘画,脸部几乎贴在画布上,有陌生人走进画室,甚至没有人抬头看一眼。沉浸在精致的唐卡之中,能给人以宁静的心境。
贡觉杰告诉记者,西藏唐卡绘画的传承多为寺庙传承和家族传承,而他的叔叔罗布斯达则想开拓更广阔的传承空间。1998年,罗布斯达在拉萨创办了一所唐卡传习所,敞开家门招收弟子。贡觉杰成为第一批学员。当时跟他一起学习绘画的学生,最后只剩下两个人继续画唐卡。2013年1月,罗布斯达的唐卡传习所成为了西藏唐卡画院。
唐卡画院的学生大多来自西藏的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的偏远乡村,他们不需要交学费,吃住也是画院全包,而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专心地学习唐卡。由于名声在外,每年慕名而来的孩子很多,但画院招生却有严格要求。一般而言,是要选择那些家里条件很差、地处偏远的农牧民的孩子。“学唐卡是个漫长的过程,天分极好的也要五六年时间,一般都要10年以上。吃不了苦,心不静,是学不好的。”贡觉杰说。
如今,唐卡成了西藏热销的旅游纪念品,甚至在拉萨的八角街,画唐卡像画素描一样立等可取。贡觉杰说,很多人不知道唐卡是什么,应该怎样画,不知道应该怎样甄别一幅唐卡的好坏。商品化让西藏的唐卡艺术遭到误解。这样的现状让热爱唐卡的人痛心,作为唐卡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将唐卡艺术的魅力展示给世人,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北方新报记者 查 娜 摄影/本报记者 梁 波)
记者手记
采访唐卡之旅,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在模式化的学校教育之外,还有一种如此特殊的学习过程,实在令人惊叹和钦佩。说唐卡是一门用时间打磨的艺术实在不为过,经过10多年的学习才刚出师,一幅画的绘制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难怪唐卡拥有震撼人心的细节之美。贡觉杰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勉萨派唐卡,也了解了唐卡的学习和传承过程。贡觉杰说,叔叔罗布斯达教他画唐卡时曾说过“一幅唐卡画作能够传世的标准是能让人感动,能助人领悟,能教人行善”。用传世的标准去绘画,以修行之心教授弟子,是勉萨派唐卡传人身上闪烁的光芒。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