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牧羊鞭拿起遥控器——解码鄂托克前旗农牧业现代化建设
50多岁的敖特根吉坐在平层别墅宽敞的客厅里,一边哄着不满周岁的孙子,一边遥控着羊圈里的自动饮水机和自动饲喂机照料600多只羊的饮食。
地不再那么种,羊不再那么养。鄂托克前旗的农牧民,享受着农牧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红利”。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以农牧业为主但没有基础优势的鄂托克前旗,却一路突破,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
凭什么?
“现代化”造就幸福生活
敖特根吉一家住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嘎查,现在拥有的生活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敖特根吉的儿子傲日格乐在银川工作多年,看到家乡的变化后,也辞掉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回家当起了牧民。“‘5+1’政策实施以后,我们家经营起了家庭牧场,有3000多亩的大草场和140亩的水浇饲草料基地,大型喷灌、拖拉机、割草机、搂草机、打捆机、铲车、装载机、饲喂机和自动饮水机也一应俱全。”傲日格乐说,家里所有的农活都是机械化,一家5口人年纯收入能达到30万元。
牧民斯旺道尔吉一家也住在145平方米的别墅里,装修得很有城市“范儿”。家里有2600亩草场、 350亩水浇地,养着200头牛、400只羊,建起了大的棚圈和饲草料基地,耕种收基本实现自动化。现代化的种、养,使得收入大幅提高,一家的年纯收入达到50多万元。“建平层别墅政府补贴18万元,建棚圈补了18万元,上喷灌又补了17万元,买农机还补50%。”斯旺道尔吉列出了一份补贴明细,感叹道:“‘5+1’让我们牧民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牧民们所说的“5+1”模式,是鄂托克前旗在实施城乡统筹建设试点过程中,针对公路沿线和种养大户为主的分散居住户确定的一种发展布局。这种模式通过农牧民自主建设、财政补助的方式建设改造留居农牧民住房,按照一块规模草牧场、一套喷灌设备、一块规模饲草料基地、一套农机具、一处养殖棚圈加一套平层别墅的“5+1”标准配备生产生活设施,实现了农牧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智能化经营。
而借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的“东风”,像敖特根吉、斯旺道尔吉这样几年没用过传统农具的农牧民越来越多。数据显示,鄂托克前旗农牧民收入已连续11年居全鄂尔多斯前列。
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基地
“科学化”绘就发展蓝图
鄂托克前旗地处宁蒙陕三省区交界处,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县之一,农牧业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因地处荒漠化草原区,实现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产的难度非常大。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特点,全面优化农牧业发展布局,创新发展理念,以发展“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牧业为目标,全面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
解码鄂托克前旗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科学规划、创新驱动成为关键,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是重要抓手。
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原则,依次是安全、高效、绿色。“李克强总理突出强调,要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延伸价值链。
鄂托克前旗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这一要求高度契合。
鄂托克前旗旗委书记张占霖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2014年,鄂托克前旗节水灌溉、规模经营、集约发展的生产方式被农牧民广泛认同,现代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5年,鄂托克前旗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走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路子。要发挥农牧业产业的独特优势,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打造辐射周边、服务银川、面向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张占霖强调,鄂托克前将重点发展规模化经营。着力探索农村牧区产权制度改革,抓好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龙头企业,发展肉羊、肉牛、瓜果蔬菜和草产业,向规模化经营要效益。大力推广使用现代适用技术,全面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向先进生产力要效益。要推进产业化发展。瞄准宁夏建设全国清真食品基地和我国西部畜产品出口检验区的重大机遇,着力扶持2—3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以高端产品、高端市场定位,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逐步推行全程运行管理标准化,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贯通,向产业链要效益。要实现品牌化增收。立足鄂托克旗农牧业资源无污染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牧业,开展有机农畜产品认证和知名品牌注册创建,培育自己的农畜产品名优品牌,向品牌要效益。
一组数据勾勒出了鄂托克前旗今年农牧业现代化的建设重点:设立农牧业发展基金,扶持肉牛、肉羊、反季节特色种植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地区农畜产品绿色品牌。新增现代农业基地1万亩,特色种植业规模扩大到6万亩,打造年出栏2000头只规模肉羊养殖园区2个,建设现代家庭牧场150户。加快构筑种、养、加、销全程产业链,建立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推进农畜产品输出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多元化,建设面向宁夏、服务周边、辐射全国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规模化”激发产业活力
按照鄂尔多斯市“围绕打造全产业链,畅通种养加销各环节,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要求,鄂托克前旗立足全局进行思考和谋划,将大量农牧区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引导留居农牧民将多、散、小的地块进行整合,大力发展相对集中、便于经营、适度规模的现代农牧业,配套产业设施,推进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牧业资源产出率。
在昂素镇阿日赖嘎查,王忠正开着大型拖拉机翻整土地,这片260亩的土地在一个月后将变成一片茂盛的苜蓿地。经过多轮土地整合,王忠一家经营着2300亩优质苜蓿地。 “我家的苜蓿开春时就被巴彦淖尔的奶牛场预定了,三块六一斤。今年家里纯收入轻松过百万。”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这个年入百万元的农民1982年结婚时裤子都是借来的。记者了解到,像王忠这样苜蓿面积超过1000亩的种植户,全旗共有6户。
在发展养殖业的过程中,鄂托克前旗集中化养殖比例也不断增大,养殖园区、养殖大户、家庭生态牧场逐渐成为农牧业生产主力。目前,全旗已建成年饲养量1万只以上肉羊养殖园区2个;年饲养量6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养殖大户90余户;建成年饲养量1000只以上生猪养殖场2个;年饲养量3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0户;规模肉牛养殖户20多户。
鄂托克前旗农牧民新型村庄
“产业化”延长生产链条
在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鄂托克前旗着重发展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完备的种产销体系,为农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2009年,阿日赖嘎查32户农牧户注册成立了亦禾农牧业合作社。阿日赖嘎查嘎查长孟克吉日嘎拉算了一笔很有意思的账:“以前卖草一亩收入2000元左右。成立合作社后,在发展草产业的同时,搞养殖,草通过牛、羊肚子加工一下,收入就能增加三到四倍。2013年,合作社社员户的最低收入是20多万元。目前,合作社种养殖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年出栏育肥羊10000头只。农牧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今年,他们又和一家企业合作建了一个肉联加工厂,计划9月份投产。到时收入还要增。这都是机械化和组织化改变了生产观念所带来的好处。
据鄂托克前旗农牧业局局长奇阿日并介绍,该旗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两年来发展自治区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旗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18家。新注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0家,其中2014年30家,全旗合作社总数达到145家,发展会员5000多人,带动农牧户3000多户。2014年为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在包商、邮政储蓄等银行争取贷款1715万元;组织5家企业、合作组织参加内蒙古畜产品博览会,扩大了畜产品的市场。
目前,鄂托克前旗已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品牌化”提升竞争能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优质的农牧产品更需要销售渠道。
鄂托克前旗依托肉羊、肉牛、瓜果蔬菜等特色化农畜产品,加快推进三段地、城川、布拉格农畜交易市场和昂素肉食品初级加工园区建设,并大力向外宣传“熹里”牌有机产品、“碧玉”辣椒、“马兰花”全营养蔬菜等十多个绿色品牌,有效提高了本地农畜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和穆斯林清真食品原料输出地奠定了基础。
2015年,鄂托克前旗力争打造2个国家、自治区级著名品牌,同时认证2个有机农畜产品和有机牧场达到草原总面积的60%以上,逐步将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014年,鄂托克前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77元,增长10.8%,连续11年位居鄂尔多斯市前列。不仅富,还富得长久。鄂托克前旗依靠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让广大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新常态,新起点。鄂托克前旗农牧业现代化建设,风头正劲。(周望石毅)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