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弦韵醉心田

25.03.2017  10:19

如果你到过科右前旗,到过浸润着蒙古文化的大草原深处,在那样一望无际的空旷环境中,听着悠扬的蒙古四胡声穿越每一个间隙,你就会有强烈的不一样的感受。草原的辽阔、草原人的爱悄然融入你的心海,挥之不去,也更像是一种直接源自内心的倾诉,拂去疲惫,让你周身膨胀着激情,那是一种对蒙古四胡及拉琴人的赞叹。

盛世兴文,蒙古四胡艺术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不仅与“胡仁乌力格尔”“科尔沁民歌”相映华光,2005年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伴随着科右前旗文联成立,前旗政府便将挖掘、继承蒙古四胡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努力,前旗四胡协会成立,从而重新树起了蒙古四胡文化的大旗。5年间,四胡协会已发展了9个分会,会员达到了500多人,他们一起策划、编排了体现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深入农村牧区、城镇社区慰问演出。

说起蒙古四胡,它在蒙古语中被称为“侯勒”“胡兀尔”或是“胡尔”。早在元代,蒙古四胡就开始在科尔沁草原出现,是蒙古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乐器之一,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与好来宝进行伴奏。这种四弦乐器,音色浑厚深沉,富有草原韵味。据考证,蒙古四胡从蒙古汗国建立起就广泛演奏于宫廷、祭祀和军乐中,从元代开始流行于民间,曾一度风靡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科尔沁部蒙古族人口集中地区。

如今,走进前旗蒙古族人家,你就会看到,很多人家的墙上都挂着一把蒙古四胡。有的牧民家中甚至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家里最值钱、最奉若神明的就是那把饱经历史沧桑的蒙古四胡了。这足以说明他们对蒙古四胡的喜爱程度。这样的生活习性,这样的文化土壤,造就了前旗大地数以千计的蒙古四胡传承人,造就了将蒙古四胡音乐演绎得出神入化的民间艺人吴七斤、福金将等。说起这些充满神话色彩的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识谱,却个个功力非凡,精于口传心授,不论是独奏、合奏,还是伴奏,样样技艺精湛,上百首民歌曲信手拈来,且各有风情,各显风流。

倘若你能够在七八月走进草原,悠扬的四胡伴着略带沙哑的说唱四处弥漫,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和着四胡悠扬的旋律,如醉如痴。身处广袤的草原,空气如滤过般清新怡人,琴声带着一丝清凉和快意入体,便在血液中洋溢起来,周身充满了活力。我敢说,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你很难找到一个不喜欢听四胡的蒙古人。即使活计再多、再累,也不能误了拉四胡听“乌力格尔”。

七八月也是草原最美的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聚集而来。一碗纯正的下马酒喝下,客人们涌进蒙古包,牧民捧出浓郁的蒙古族奶茶,奉上原生态的蒙古族音乐。听着蒙古四胡婉转的低唱,伴着蒙古人质朴甜美的歌声,让游人享受到难得的恬淡与悠闲。

最热闹的莫过于草原那达慕,这样的盛会在草原上每年都会举行一次,附近的牧民骑着马像赶场一样聚在一起。除了比拼“男儿三艺”外,绝少不了蒙古四胡的演奏。当夕阳染红了大地,草原上燃起了熊熊篝火,深沉、高亢、悠扬的蒙古四胡便在草原上拉起。牧民们和着节奏跳起安代舞,高声企盼上苍赐予的美好与幸福,说书人醉意更浓,把个“乌力格尔”说得震天响。而冬季,特别是到了春节,牧民们不论富有还是贫困,无论丰收还是歉收,都不约而同围坐一起,拉起心爱的四胡。

蒙古四胡,这个散发着无限魅力的传统乐器,赋予了草原厚重的文化内涵、灵动的生命智慧,它用浑厚、深沉、委婉、纯净、沉郁、苍凉的琴声,涤荡着草原人的心灵。此组图片为四胡爱好者日常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