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情飞扬在草原上——6个民族45口人一家亲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16日电 题:团结情飞扬在草原上——6个民族45口人一家亲
新华社记者李仁虎、殷耀、勿日汗
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把肉、回族的油香和馓子、汉族的炒菜和饺子、达斡尔族的柳蒿芽汤、鄂温克族的奶干、满族的沙琪玛……错落摆开的4张餐桌上,堆满各民族诱人的美食。
精致的回族绣花帽、华丽的蒙古袍、庄重的鄂温克袍、艳丽的达斡尔绣花坎肩……身着民族盛装的40多口人围坐在一起,各民族语言汇聚一堂,欢声笑语飘荡在小院的上空。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夏民山家的一次普通聚会。头戴回族白色圆帽的夏民山神情骄傲地说:“我们家由回族、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共6个民族组成,45口人,三代同堂。”
一个屋檐下的民族团结情
55岁的夏民山是回族人,在当地经营着一家食品加工企业。60年前,他的父母从山东德州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开启了夏家民族大家庭聚合的序幕。
夏民山6个兄弟姐妹的14个儿女中,有不少人与其他民族通婚,家里的民族成分越来越丰富。
夏民山的大哥夏民生有4个儿媳妇,分别来自4个不同的民族:“大儿媳妇是回族,二儿媳妇是蒙古族,三儿媳妇是达斡尔族,四儿媳妇是汉族。”讲起自己的多民族家庭,这位67岁的老人脸上露出幸福笑容。
“一个家里生活着这么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文化、禁忌,要想让这个大家庭和谐,就得做到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夏民山说。
夏民山妹妹夏民菊的儿子韩伟与儿媳妇安娜,一个是回族,一个是鄂温克族。崇尚商业的回族和崇尚游牧的鄂温克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谈婚论嫁的那一天起,两家人就达成共识,不仅要举办回族特色婚礼,还要举办鄂温克族特色婚礼。两场婚礼都异常精彩,吸引各民族亲朋好友齐聚一堂。
相互尊重,让夏家其乐融融,多民族大家庭洋溢着满满的爱。38岁的夏宝晶是夏民山二哥夏民成的女儿。这位回族女子与她的汉族丈夫邵辉,结婚14年仍恩爱如初。
迎娶夏宝晶的时候,邵辉花很长的时间了解回族的礼仪习俗、信仰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我不想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让老婆不舒服。”这位年轻的机械修理师按照回族习俗准备茶叶、糖等提亲礼。而嫁给汉族丈夫的夏宝晶,也处处照顾着丈夫的习惯爱好,让远离家乡、只身来到陈巴尔虎旗的邵辉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6个民族在这些年的相处中求同存异,还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家规’。”夏宝晶说。
只要夏民生的达斡尔族儿媳妇多娇参加家庭聚餐,餐桌上的羊肉菜肴会减少,牛肉菜肴要增多。“娇娇只能吃牛肉,我们当然会先照顾她的习惯。”夏民生说,这是夏家聚餐时不成文的“规定”。
45口人的这个大家庭,在嘘寒问暖的日常交往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在柴米油盐的寻常日子中,促进了彼此的亲情;在事无巨细的家庭事务中,增进了理解与包容……夏家民族团结的幸福生活,像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一样潺湲长流。
跨越民族的手足情
20岁的夏智敏是夏家的长孙女。在多民族家庭长大的她,从小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蒙古族婶子身上,她领略了蒙古族服饰的美丽;在鄂温克族婶子家里,她品尝了鄂温克族美食的味道;与达斡尔族婶子在一起,她学会了达斡尔族游戏和手工艺……
“多民族的大家庭,给了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经历。”已是大学生的夏智敏说,“这个大家庭的聚会很多。除了春节、开斋节等需要盛装出席的节日聚会之外,还有很多不定期举行的大大小小的家庭聚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就能成为这家人聚会的理由。家里有多少人就聚多少人,大家一起做饭、聊天、唱歌,放松心情、交流情感、释放压力。”
“我家有这么多民族,都是源于爱情。”美丽的鄂温克族姑娘安娜说,我们两人工作的地方相隔上百公里,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一见钟情,最终走到了一起。
安娜和丈夫韩伟,一个是鄂温克族,一个是回族;一个接受蒙古语授课教育,一个接受汉语授课教育;一个是陈巴尔虎旗的公务员,一个是新巴尔虎左旗的检察官。因为生活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两人给儿子取了一个蒙古语名字——“韩盖”,意为“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的世界。”
2009年冬季的一个午后,寒冷笼罩着大地,阴霾的天空正酝酿着一场大雪。吃完午饭坐在家里看电视的夏民山,无意间抬头望见,不远处的自家食品厂浓烟滚滚。他边喊家人,边报火警,当跑到着火的地方时为时已晚,600平方米的厂房以及内部的设备、原材料化为灰烬。
“看着失火的厂房剩下的空架子,感觉生活没有了希望。”沉浸在悲痛中的夏民山愁眉不展、闷头不语。因为时间已到了年底,不仅北方的冬季已不适合施工,就连建筑工人都招不到,更何况还有成堆的订单等着完成。
“别怕,我来当总指挥,全家人自己动手,咱们东山再起。”人群中传来大哥夏民生的声音。还在零星冒着黑烟的厂房前,大哥与从四面八方齐聚到火灾现场的30多口家人商量厂子修缮重建的事宜。
第二天,小镇上的人们发现,夏家人经营的饭馆、牛肉干店、修理铺、蛋糕店纷纷关门歇业,这些小老板都当起了泥瓦工;跑运输的家人们,也不再接活儿,用营运车帮忙运输建筑材料;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家人们,下班直接到施工现场帮忙;女人们架起炉子烧水,老人们负责后勤保障……
一大家子人热火朝天忙碌了1个月,失火的厂房修缮一新。在巴彦库仁镇贝尔街上,夏家食品有限公司又重新开门营业。
在夏民山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向他伸出援手的不仅仅是家人,还有来自不同民族的朋友。汉族、回族朋友陪他采购设备材料,蒙古族、鄂温克族朋友帮助修缮房屋,俄罗斯族朋友教会他加工俄罗斯特色面包列巴的技术,帮助他最快速度恢复生产。
那场大火已经过去8年,但回忆起当时家人和朋友们的帮助,夏民山依然泪流满面。如今,夏民山的食品厂每当开发一种新产品,都会第一时间送给各民族的家人、朋友、邻居,让这些曾经温暖过他的人们,品尝他的手艺,分享他的快乐。
小家温馨构筑大家和谐
在夏家每一位家庭成员心目中,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根植于一言一行的点点滴滴。
夏民生,制作了一辈子蒙古包和牧业生产工具,是当地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牧民最信赖的铁匠;夏民菊,经营着一家回头客颇多的牛肉干店,是蒙古族朋友教会了她制作牛肉干的技艺;夏民山,食品厂花样翻新最多的月饼,是生活在草原深处的少数民族群众最青睐的糕点;邵辉,经营的摩托车修理店,为进城的蒙古族、鄂温克族兄弟免费修理摩托车是常有的事;安娜,工作在陈巴尔虎旗民政部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着各民族的困难群众……
这个6个民族45口人的大家庭,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团结、友爱、包容的家风。良好的家风让夏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虽然民族不同、性格不同,但家里每一个成员都以包容的心态去待人接物,更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工作生活。良好的家风会影响和感染每一个家庭成员和身边的朋友。”夏民山说。
与夏家一样,在多民族聚集的内蒙古,平均8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多民族混合家庭,各民族之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湖水平静,鸿雁就平安。”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们深知这句蒙古族谚语的道理。如果说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皎洁星空,那么每一个小家庭就是闪烁其间的星辰。有了一个个像夏家一样汇聚民族团结大爱的小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如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如吸铁石那样牢牢吸在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