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发布国企贪腐案件总数量以及占企业家犯罪案件比例创新高
记者吕斌,法制日报旗下法人杂志、法治周末报社联合中国青年报舆情监测室今天共同发布《2014中国企业家犯罪(媒体样本)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法制日报社副总编辑伍彪,法治周末报社社长、总编辑兼《法人》杂志总编辑肖黎明,德衡律师集团合伙人会议主席栾少湖,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全球合伙人李贵方,中钢协法律事务分会秘书长朱广胜,今年《报告》主笔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王林林,以及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日报、新京报、法制晚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法制网、凤凰网等媒体的记者,共计数十位嘉宾参加了《报告》发布会。
这已经是该《报告》连续第六年发布。历年来,每一份《报告》均引发广泛关注,并受到中央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报告》希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企业家涉法案例,为中国企业家法律风险防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每一个企业家犯罪案例都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绝大多数入选的案例都具有普遍性及典型性特征。在经济活动中,相当部分企业及企业家都面临着或即将面临相似的风险,只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
今年《报告》所涉案例,均来自包括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法院网、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等在内的主流媒体上公开报道的企业家犯罪信息,经过《报告》编委会的收集整理而成。总共426起案例基本涵盖了本年度公共媒体报道的主要企业家犯罪案件,来源真实、客观。
今年的《报告》有着与往年不同的鲜明特点。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企高管涉案245件,占比58%,民企高管涉案181件,占比42%。与去年相比,今年民企企业家涉案情况在绝对数量和所占比例上均有下降。从地域上看,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和四川五省市排名涉案地域前五位。其中北京以83例、占比19.5%成为企业家涉案最多的地区。
从案发原因来看,“相关机构介入调查”是国企和民企案发的最主要原因。而企业家涉案年龄分布上,国企与民企有明显差异,国企企业家犯罪的高发期为50-59岁,民企则为40-49岁。
从罪名上看,“受贿罪”是国企企业家涉案最多的罪名,而民企企业家涉案最多的罪名则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企业家犯罪具有五大特点。分别为:
1、国企贪腐案件总数量以及占企业家犯罪案件比例再创新高
2、金融领域企业家犯罪高发、频发
3、企业家犯罪行为呈现非典型化特征
4、企业家犯罪案件受社会政策、刑事政策影响较大
5、政商勾结、群体腐败现象严重
《报告》认为,2014年企业家犯罪风险点有很多,但就相关数据分析,“企业融资”“财务管理”和“工程发包”等系主要风险点。《报告》还评选出了“2014年国企和民企的十大经典案例”。
而关于企业家犯罪原因,《报告》从环境因素、政策因素、内部因素、个体因素和文化因素五大方面分析认为,不公平竞争环境下的寻租现象、经济政策导向不明、企业盲目扩张、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企业家权责不对等、企业家角色、价值观的错位与侥幸心理、商业伦理、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及传统礼仪的异化,成为导致企业家犯罪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中,贿赂与融资犯罪成为民营企业之殇。
《报告》分析认为,金融行业、制造业、房地产、能源行业成为2014年涉案企业家最为集中的行业。实际上,这几大行业也是历年企业家犯罪现象较为集中的领域,可见这些行业的企业家犯罪风险相对较高。
《报告》最后部分对未来3-5年企业家犯罪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结论显示,鉴于反腐大势的持续进行,未来一段时间,仍有相当部分企业家可能因过去的涉法行为而遭到“清算”。而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金融行业仍是未来一段时间企业家犯罪高发的领域。此外,企业家犯罪现象还将呈现“集团化”和向中西部蔓延等趋势。
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依法治国”核心战略,这也意味着,“法治”的影响力将更加深入人心,“法”的作用与威慑力将在经济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在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的快车道中,对于法律的敬畏之心,永远不能缺少。
来源: 法制日报——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