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春季土壤墒情预报及春播备耕建议

14.02.2017  03:31
                                        内蒙古地区春季土壤墒情预报及春播备耕建议

   一、冬季气候变化

  2016年12月以来,全区农业气象特征呈现“气温偏高、降水较少、积雪覆盖薄且面积少”的特点,冬季气象条件对大部地区春季土壤保墒非常不利。

  2016年12月全区气温明显偏高,降水分布不均。本月除东部大部、西部偏西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25%­-100%外,其余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多25%-400%;气温仅呼伦贝尔市东部和西北部接近常年,其余地区均比常年偏高1℃-5℃,是1961年以来第一高。

  今年以来,全区气温依旧明显偏高,降水较少。截止目前,全区降水量为2.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0.1毫米,全区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25%­-100%;全区平均气温为-11.9℃,较常年同期偏高2.3℃,除呼伦贝尔市西部气温偏低外,其余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1℃-5℃。

   二、现阶段墒情及春播墒情预报

   1 、冬季墒情变化。 去年封冻前土壤墒情适宜的耕地占到全区总耕地面积的94%,墒情过多面积占5%,墒情不足的仅占1%。可见,全区大部地区在土壤封冻前墒情适宜。

  2016年12月以来,组织10个盟市45个旗县的墒情监测技术人员共开展了5次实地踏查冬季土壤墒情变化,据2月10日监测结果显示:全区土壤处于封冻期,部分地区土壤积雪覆盖,主要集中在东部局部和中西部偏北地区,土壤水分蒸发缓慢,全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墒情适宜面积保持在封冻前的水平。

   2 、今春墒情预报。 春季我区大部地区会出现大风天气,加之气温逐渐回升,积雪覆盖较少,地表无植被覆盖,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自西向东开始解冻。结合冬季气温高、降水少的实际、春季气象变化情况、土壤封冻情况及秋浇和春灌形势等因素分析,预测今年春季我区除河套灌区墒情较适宜外,其余地区土壤墒情状况不容乐观,局部地区可能将出现较重旱情,影响春播的顺利开展。

   三、春播备耕生产措施建议

   一是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 现阶段离春播开始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根据气象预报和墒情监测的预测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制定整套完备的应对春旱预案,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充分利用有限水源,科学调配灌溉设备。转变抗旱工作思路,进一步落实“主动抗旱、长期抗旱、高效抗旱”的各项措施,一旦发生旱情,能够做到“目标明确、及时应对、科学调度、不误农时”。

   二是要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 积极引导农民时刻关注农田土壤墒情状况和气象变化,鼓励旱作地区农户采取各种手段改进适宜本地区的抗旱设备,扩大水源,为春季补墒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农技部门要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本着“节水、高效”的原则,以现有抗旱设备为基础不断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灌溉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确保春播顺利开展。

   三是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种植结构。 引导农民转变种植习惯和方式,建立以松为主,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突出松,减少翻,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良好环境、耕层构造,扩库增容、加深耕层,增强储水、保水能力,减少蒸发。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干旱地区改种耗水低的作物,提高水分利用率。

   四是用好品种、农艺、设备节水技术。 春季抗旱要突出 品种节水 技术,筛选推广适宜内蒙古地区播种的抗旱节水品种,推广耐旱小麦、薯类、玉米、杂粮品种等;用好 农艺节水 技术,在燕山丘陵旱作区、阴山南北麓地区重点要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喷施抗旱抗逆制剂等旱作农业技术,在全区集成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深松深耕、镇压等涵养水分保墒技术;用好 设备节水 技术,结合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完善水渠配套设施,多蓄天上降水,用好地上流水,增加可用水源,确保今年春播期间顺利完成播种。

   五是搞好农技指导和服务农户工作。 各地区土肥部门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春播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采取有针对性的春播备耕抗旱措施,切实加强主导作物的春播管理,最高限度防范和减少因春季干旱造成的损失。同时,对于受旱情较重的农户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做好2017年春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