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巡礼丨包头:“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日电(记者 贾立君“今天风有点大,但我心里暖暖的。”5月1日中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团结大街工作的环卫工人张美莲,吃着义工送来的包子和热粥,心里充满暖意。
“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包头志愿者团队中的“巾帼义工”包包子、熬米粥,由“公益骑行队”为环卫工人送去热乎乎的午餐。
“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包头“巾帼义工”乌兰说,“‘草原钢城’要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音译,意为有鹿的地方。这里曾经水草丰美、鹿鸣呦呦,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却一度被人看作是一个“傻大黑粗”的城市。特别是1956年,包头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首批13个大中城市之一,伴随国家“一五”计划中钢铁、机械制造等重点项目的安家落户,逐渐被誉为“草原钢城”。
外人很难把绿色和一个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300毫米的重工业城市连在一起。然而,这里“半城楼房半城绿”,10多年前就已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联合国人居中心2002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赢得“塞外最美城市”美誉。
近几年,包头又建成上百里公交专线和城市绿道,全市1万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广场达到71个,亚洲最大的万亩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成为城市的“绿肺”,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55平方米。
为了让人们的幸福感同步提升,2016年包头率先在内蒙古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同城待遇”,50岁以上农牧民全部实行免费体检,普惠可及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6.6%。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激发了包头创新活力,增强了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全市GDP从1997年的20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868亿元,位居西部城市第5位,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作为内蒙古工业标志的包钢,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盈利0.2亿元、同比增利14.6亿元,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37.58亿元,同比增长98.76%,这是包钢集团在连续3年亏损后,首次迎来“开门红”。
烈焰般的钢水吱吱作响,从1000多摄氏度的转炉中倾泻而出,顺着导槽流向铸造机。40多分钟后,暗红、灼热、偶尔还闪着金星的铸坯成型,被送入轨梁厂。5月1日,在计算机前值班的包钢钢联股份炼钢厂制钢三部副部长白国军说,每天要从这个炼钢转炉中流出150吨钢水,眼下它们大多被制成钢轨,源源不断延长着我国铁路里程。“但是,我们花巨资投入环保设施,最大可能地减少了污染,保证着包头的蓝天。”
“包头是‘有温度的城市’,实际上也是有传统可追寻的。”作为蒙古族大学毕业生的白国军说。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包钢1号高炉投产剪彩,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从此以钢铁产业为中心的包头重工业基地,持续为祖国大建设提供着各种原料和能源。中央1953年决定开发白云鄂博矿山资源,在包头建设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并且列入我国笫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时,在矿区世代生活的蒙古族群众顾全大局,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把矿山顶上的敖包搬迁到20公里外的另一个山头。白国军说:“每个包钢人都知道这段历史,每个内蒙古人也都要记得这样暖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