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城市更美好 创建让市民更幸福——访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
呼和浩特市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和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创城工作扎实稳步推进。日前,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就呼和浩特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呼和浩特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的是什么?
贺海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首府345万人民共同的心愿,创城不是为了争一块牌子、一项荣誉,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品质,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创城过程中我们坚持全方位体现民生、顺应民意,从老百姓关心、关注的事情做起,从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做起,真正让老百姓通过创城感受到变化,享受到实惠,让美丽青城、草原都市更加亮丽。
记者:呼和浩特市是如何推进创城工作的?
贺海东:一是高位统筹、一线落实。市委、政府始终把创城工作作为全市中心工作,成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专班,组织召开动员大会、推进会、月度点评会,高位谋划推动。二是创新方式、建章立制。建立了“7+N”工作机制,“7”就是市级领导包联地区和行业、对口帮扶、调度、督导、保障、考核问责和“零失分”承诺机制;“N”就是制定出台了《市容卫生环境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三是紧盯标准、系统实施。严格对标2021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明确了全市创建目标、创建内容、创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四是科学测评,精准对标。打造样板点位,以点带面,全面推开。
呼和浩特市始终把群众力量作为根本所依。开展了“永远跟党走 文明我同行”市民文明行为百天打卡行动,发起“文明我同行 我为城市添光彩”等创城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巡访团、市民拍客团、文明单位作用,常态化组织开展“两会一访”活动。大力推进“首府是我家 创城靠大家”同城联创共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动自治区、市、区三级53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2572个住宅小区结对共建工作。
记者:对标其他全国文明城市,呼和浩特是如何补齐城市发展短板的呢?
贺海东: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统筹城市更新和建设,加快63条道路、31条断头路、39条背街小巷建设改造,有序推进供热、燃气、污水等管网互联互通,完成333个老旧小区和23个棚户区改造任务。另一方面,是“精细化管理”。以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现场会为契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围绕创城体系标准,集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问题,推动各责任地区、单位开展城市卫生“大整治”、交通秩序“大整顿”、农贸市场“大改进”、养犬管理“大规范”等“十大专项行动”。开展飞线整治、非机动车上牌管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专项整治工作。同时,持续开展青城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开展“小手拉大手”“志愿者在行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记者:在把创城贯穿于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贺海东:呼和浩特以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区唯一的Ⅰ型大城市”和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为目标,引进国家级设计团队,高站位谋划城市发展蓝图。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居住环境提升、出行便利化、生态环境治理、特色街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7个方面431个城建重点项目。
呼和浩特开展了“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提升行动”,制定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手册》,建立了任务、问题、责任、时限、督查5张清单,制定各类管理标准、实施细则30余项,构建起“1个行动+1本手册+5张清单+N项制度”的制度框架体系;围绕智慧、赋能城市,呼和浩特今年在全区率先上线城市大脑,正式发布“爱青城”APP,90多个便民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基本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呼和浩特突出“生态”这一最大特色和“绿色”这一最美底色,实施了“拆违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工程,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
记者:创城工作是一项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的工作,呼和浩特市如何让创城工作持久发力?
贺海东:呼和浩特坚持把创城工作长效常态化,不断完善提档升级保障机制。我们构建了法治化保障体系,先后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市容卫生环境管理条例》《呼和浩特市养犬管理条例》《呼和浩特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城市管理法规。定期召开市级创城工作调度推进会,推动创城点位“三项清单”、零失分承诺、实地样板点位打造。组织专题培训,结合“走出去”学、“请进来”讲,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建立立体化督查体系,通过开展驻区督导、行业专项督导、重点项目督导和第三方模拟测评,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点位进行每周督导通报、督查整改。将创城工作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落实督导检查、媒体监督、纪委问责“三位一体”工作推进机制。(记者 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