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听民声丨“炖鱼翁”的小康路

27.02.2017  16:37

    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6日电(记者任会斌、刘磊)一场大雪过后,黄河内蒙古段两岸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希望今年开河鱼能卖个好价钱。”58岁的胡彩云在炖鱼的间隙,满怀憧憬地说。

    胡彩云家住内蒙古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13年来,他凭着炖鱼的好手艺待客,脱贫,发家,成为村民们发展的引路人。

    “我能有点发展,要说窍门,就是沾了政府修沿河路的光。”他说。

    小滩子村911户人,有5400多亩水浇地、3400多亩水塘,听着条件不错。然而,村庄坐落在黄河滩里,北有黄河阻隔,南有大山挡道,河滩里过去又不通公路,村民饱尝穷困之苦。

    “往年,沿河滩走60多里才能寻见公路,去趟镇上也得星行夜归。一下雨雪,开春解冻,河滩就成了泥沼,地里收成都难运出去,谁会把养鱼当回事?”小滩子村前任党支部书记辛利军说。

    胡彩云家有15亩水浇地,还有大小15处共70多亩水塘。他回忆说:“以前水塘都荒着,地里主要种玉米和杂粮,好年景也就够温饱,多数年份得拉饥荒。偶尔喝顿塑料袋装的烧酒也得赊账,等卖了收成再还,有时当年都还不上。

    瓦工、杂工、帮厨……年轻时,胡彩云为挣点零花钱四处奔波。“听说养黄河鱼赚钱,可是运不出去,该咋卖?”百般思索后,2003年胡彩云决定用帮厨学的手艺开炖鱼馆,自产自销。

    “腾了两间土房,桌子也是两张。”回想当年,老汉忍不住笑了,“干了三年多,才想起立块牌子。

    由于不通公路,那时候村里吃鱼的人又不多,营业断断续续。“有时候正在地里干活,来了客人,得赶紧往家跑”。

    机遇降临是在2008年。这一年,当地政府在山脚下修了条沿河沙土路。“过往的车辆很多,有些人还专门来玩。”胡彩云当机立断,拿出积蓄建起七间瓦房,新添置10来张桌子,把炖鱼馆挪到了路旁,“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政府修好了路,你得把它傍住,才会有生钱的门道。

    “‘炖鱼’的大牌子,老远就能望见。当时这段20多里长的路上,只有两三家饭馆,你想生意得多好。”胡彩云感叹道,“旺季时一天接待30多桌,一天营业额少说也有六七千元。

    胡彩云家养的鱼逐渐增加,年产七万多斤,大部分自用。他和老伴每天黎明时分起来打鱼、备料,操持到半夜才休息,忙起来时午饭都顾不上吃。“这活苦重,可是日子过得有底,人心里就轻快!”他老伴李玉珍笑着说。

    六七年来,胡老汉每年在村里采购三四十万元的猪、羊、鸡和蔬菜等食材,让不少村民获益。一些村民看到生意好,也陆续开起了渔家乐。如今,全村的渔家乐已经增加到70多家。

    2015年以来,大路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又把沿河沙土路改造为水泥路,并将小滩子列入沿黄观光旅游区,统一进行规划建设,扶持村民经营餐饮、垂钓、游船、采摘等项目。

    胡彩云再次抓住机遇,两年来拿出400多万元积蓄,新建两处带有晋派建筑风格、均有30多间房的两层院落。其中一处已经营业一年多,另一处计划在今年夏天开业。

    “去年行呢,营业额过百万元了。”他淡然一笑说,“别看现在天冷,是淡季,一天少说也有八九桌人,多时能上二十多桌,春节那段都没休息。

    如今的胡彩云腰缠万贯,却依然抽旱烟,喝五六元一瓶的便宜酒,本色不改。最近,他正教儿子们炖鱼和管理经验。“河滩里还荒着9个水塘呢,以后就看他哥俩的本事了。”他乐呵呵地说。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