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每一笔扶贫款都花在要紧处

08.04.2016  08:38

  原标题:每一笔扶贫款都花在要紧处

  清明节刚过,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房身村设施农业扶贫基地的大棚青椒大批上市,前来拉菜的客商络绎不绝。走进这个以“先建后补”模式建设的扶贫基地,一栋栋大棚鳞次栉比,宛如一片银色的海洋。副镇长田立新说:“两年来村里投入2250多万元,建起了900亩日光温室,用这种模式来建大棚又快又好又省钱!”

  2014年,五家镇确定在房身村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建大棚150个。如果等扶贫资金和设施农业专项资金拨下来再建的话,就会耽误一茬蔬菜的生产。要是严格按招投标方式过程走,程序繁琐,时间长价格也高。为了不误农时,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先垫付建设费用,组织村民自建大棚。项目完成后,由扶贫、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的给予资金补贴。当年棚区从4月份开始施工,8月份就全部建成并定植了蔬菜。去年,村里采取这种“先建后补”的方式又建了75个大棚,使扶贫大棚数达到225个。

  走进村民宋春生家的大棚,青翠欲滴的辣椒让人眼前一亮。“现在正是尖椒上市的旺季,每斤达到3.5元,我这大棚是天天进钱!”老宋说,这个1.5亩的大棚,从每年8月份定植到第二年6月前后,10个月能摘15茬辣椒共4.5万斤,纯利润达5万元。

  元宝山区总结经验,将这种模式推广到“三到村三到户”的养殖项目中,形成了“先建后补,一卡到户”的模式。在平庄镇黄安铺村,发展养羊的农户,养羊规模达到20只以上,可得到6000元的养殖补贴;标准化圈舍达到50平方米以上,可得到4000元的圈舍补贴。村民季德富花了1.5万元建了70平方米的羊舍,养了50只肉羊,补助的1万元直接打到他的农商银行金牛卡上。在肉羊价格低迷的情况下,这笔钱对老季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先建后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避免了个别村和农户套取项目资金的现象。”元宝山区扶贫办副主任孙国玉坦言,由于不走招投标程序,一个村建1000多平方米的圈舍只需1个月时间就能完成,如果农户建得不达标就拿不到财政补贴,这样圈舍的质量也就得到了保证。(记者徐永升段立新)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