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基层群众将“品尝”到订单式“文化大餐”
内蒙古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要在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上下功夫。对农村牧区和城镇社区实行错时免费开放,并根据群众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服务目录,采取“菜单”、“订单”式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提高利用效率。同时,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牧区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
有了“订单”,那么如何才能将“订单”落实呢?内蒙古将阵地服务与网点服务、流动服务进行有效结合,把农村牧区文化大院、文化户、业余文艺团队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内容。通过推进数字文化服务,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推广文化志愿服务,壮大面向基层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推进“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推动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公共文化单位和艺术团体工作重心及文化艺术资源下移,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实行对口帮扶。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将着眼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科普宣传、法制教育,设置具体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务。
鼓励和扶持群众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以及戏曲、歌舞、摄影、体育、武术、电影放映等各类文艺团体。通过政府组织和群众自发,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庙会、那达慕和重大节庆活动等,广泛开展民俗文化、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传统体育和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基层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基层党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的阵地,发挥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作用,开展政策宣传、理论研讨、学习交流、党员事迹讲座等主题活动。
围绕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惠民政策,采取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宣传教育,传播科学、文化和法律知识。举办道德模范展览展示、巡讲巡演活动,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积极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文化教育、科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2010年: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2010年,根据乡镇苏木撤并情况,完成其余文化站建设,实现每个乡镇苏木都有一个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有1027个项目列入建设规划。2007年到2009年,共安排预算内投资8400万元,建设479个文化站,到目前已有272个项目竣工,占实际建设项目的56.78%,竣工面积9.39万平方米,占建筑总面积的59.71%,完成投资9294万元,占全区实际投资的63.19%。6个项目在建,201个项目正处在设计及准备建设阶段。 >>>详细
2011年:大型的文艺演出走进基层
钱昕是乌海市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党工委书记,11月12日下午,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了基层文化建设在硬件条件的改善,文化大区的建设离不开基层文化的繁荣。”钱昕介绍说:“新桥社区有一个比较专业化的剧组,居民自己当导演、演员,写剧本,搞策划。下一步,我们希望有大型的文艺演出能走进我们基层,我们社区与社区的文化交流活动能更多一些。” >>>详细
2012年: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在8个旗县完成设备调试,运行稳定。目前,巴林右旗、乌拉特中旗、苏尼特右旗等试点旗县的农牧民可以利用“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提供的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设备获取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目前约有3万农牧民受益于该工程。 >>>详细
2013年:推进“一旗一品”文艺品牌创建活动
2013年自治区文联将进一步推进“一旗一品”文艺品牌创建活动,通过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扶持力度。 >>>详细
2014年:民族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内蒙古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新突破,民族艺术精品创作得到扶持引导,民族传统体育在弘扬中逐步走上了规范的道路。 >>>详细
2015年: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1000多个
内蒙古建成达标的村级文化活动室1000多个,覆盖全区96%的嘎查村;建成草原书屋等小型文体活动室6000多个。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不定期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组织专业团体送去蒙古语话剧《黑骏马》、中国原创马文化全景式综艺演出《千古马颂》等,让大伙儿在家门口享受到精品文化大餐。 >>>详细
2016年: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结硕果
变化是一点一点开始的。先是村里组建了秧歌队,后来随着“十个全覆盖”的推进,文化广场、书屋、室内的活动室逐步健全。冬季农民再不寂寞,可以到活动室健健身,到广场跳跳广场舞,也可以到书屋学学农业技术,除了经常有专家来讲课,便捷的远程教育让农民不出门也可以获取知识,老乡们的生活丰富而充实。 >>>详细
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5月26日,文艺爱好者在“新城区业余文艺节目展演暨昭君艺术节参演节目评选活动”中表演节目。此次活动,汇集了该区1镇8个办事处的41支表演队参加。近年来,为推动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化部门深入社区、行政村进行文艺辅导和戏剧培训,鼓励群众参加各类文艺表演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特色亮点多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各旗县区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结合地区实际,补齐短板,突出特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详细
草原文艺轻骑兵文化滋养在基层
在乌审草原,有一支家喻户晓的文艺团队,她就是已经有56年历史的乌审旗乌兰牧骑。乌审人对于这支队伍的喜爱可以用一句百姓常挂在嘴边的话来形容,那就是:看乌兰牧骑的演出就像每天必喝的奶茶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详细
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将文化“种”到群众中,是一种文化传播和培育的创意方式,是一种积极、明亮的文化心态,它的成长将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近年来,我区在坚持“送文化”的同时,开始向“种文化”迈进,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 >>>详细
文化大院真热闹
2014年8月29日,包头市土右旗萨拉齐镇的文艺爱好者在该镇的郭小平文化大院表演二人台联唱。萨拉齐镇居民郭小平2005年创办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化大院,经常组织周围的文艺爱好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生活。记者苏永生摄
文化大院里把二人台唱起来
土右旗举办二人台艺术节的这几天,萨拉齐镇建新村呼二白文化大院特别热闹。原本,在土右旗可以说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现下,第三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举办文化大院风采大赛,从民间征集高手,为喜欢二人台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切磋交流的平台,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 >>>详细
乡村文化大院:忆民俗 看变化
从乌海市海勃湾城区沿110国道向北行驶12公里,一个青瓦白墙的汉唐风格小村映入眼帘,一户户农家小院依田而建,街巷干净整洁。随着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旧貌换新颜。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今年建成的文化大院。 >>>详细
短评:自治区进一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强化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将会把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编辑 魏佩)
[责任编辑 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