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民俗“拯救”内蒙古秋季游
图为《敖鲁古雅》舞台剧现场。 呼伦贝尔旅业旅游集团提供 摄
图为《敖鲁古雅》舞台剧现场。 呼伦贝尔旅业旅游集团提供 摄
秋季的内蒙古草原没有绿草丛生,也没有风吹草低的“电脑桌面”,似乎进入旅游淡季。其实,当生态旅游季节性凸显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多民族、多民俗的文化资源正在“拯救”当地秋冬游。
国庆节小长假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各地迎来这个季节的旅游小高潮。游客除了看扎包打捆的金色草原、层林尽染的彩色大兴安和大漠孤烟的连绵沙漠,更为吸引游客的便是内蒙古各地各民族的民俗展示和体验。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国和俄罗斯。面积位于中国各省第三位的内蒙古,由蒙古族、汉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等49个民族组成,各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
近些年,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也通过或编排成舞台剧,或让游客亲身体验等形式,不分季节地吸引着众多游客。
因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于世的鄂尔多斯,同时也是中国蒙古民族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鄂尔多斯婚礼”是该地区流传700余年的文化宝藏,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
如今,当地将鄂尔多斯婚礼通过歌舞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苏泊罕草原及响沙湾景区为游客定时演出。
资料显示,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成吉思汗时代,包括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集鄂尔多斯歌舞、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于一体。2006年,鄂尔多斯婚礼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响沙湾景区工作人员伟松告诉记者,在响沙湾景区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各有一场《鄂尔多斯婚礼》歌舞的演出,旅游旺季时,景区每天能接待近万人,演出场地也场场爆满。
台湾游客郝森莹告诉记者:“在演出中,我们对蒙古族礼仪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内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豪爽的性格。”?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凭借得天独厚的马资源优势,被誉为“中国马都”。2014年,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出品的中国大型马文化全景式演出《千古马颂》与观众见面,该剧汇集百匹名马和百名骑士,综合运用民族马术、马背杂技、舞马表演等艺术元素,融合现代科技,生动演绎了人、马、草原和谐共处的大美景象。
《千古马颂》剧组宣传负责人周燕介绍道,该剧从2014年立项至今,共演出138场。接待中、俄、蒙、美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游客达18万人次。?
位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呼伦贝尔“隐藏”着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部落,他们生活环境严酷,却懂得感恩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如今,这个部族仅剩两百余人,民歌、服饰、仪式舞蹈等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呼伦贝尔旅业旅游集团门市交通部经理张辉向记者介绍道:“以部落历史文化为背景创作的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不仅展示了使鹿鄂温克人独特的“喉音发声打拍”唱法、以腿部蹬踢弹跳为主的“鹿舞”、“仙鹤舞”,还开创性地以舞台形式展现已被列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萨满舞。”
“今年7、8月观看演出的游客人数3万余人。”张辉如是说道。
内蒙古旅游局官方表示,近年来,内蒙古旅游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旅游产品设计上融入民族特色,淡化旅游季节性,“拯救”秋季旅游,争取使旅游业显现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之势。(记者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