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与创新中大放异彩——“十二五”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综述

13.01.2016  11:37

  中国气象报记者 叶海英

  “APEC蓝”已成为北京市民永远难忘的回忆。近几年,一进入秋冬季,北京就开启“灰色模式”。但2014年11月,在APEC会议期间,北京长达半个月都是蓝天白云、空气清新。作为APEC会议保障的重要力量,气象部门自上而下团结一心,积极主动与多部门携手合作,以精彩的气象服务展示了在重大活动保障和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能力和优势。

  不仅仅是APEC会议,“十二五”期间,冬奥会申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南京青奥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的生动实践,使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进而有力推动了公共气象服务的科学发展。

  精细化服务愈加以人为本

  在青岛世园会期间,为了解决好灾害性天气影响大、预报难度大和气象服务需求多、专业性强、挑战性大等问题,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开展了世园会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方法研究,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气象科技成果引进并再创新应用,引进上海WRF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提高了园区及重要场所精细化预报能力;开发了世园会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平台,实现了世园会精细化预报产品的制作与分发;开发了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精细化预报平台,建立了青岛地区暴雨、大雾、大风个例库、预报指标和客观预报方法。

  在冬奥会申办气象保障服务中,北京市气象局上报了《2022年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气象条件》报告。翔实的数据、有力的论证,成为北京市市长、北京冬奥申委主席王安顺在泰国曼谷参加国际奥协大会中陈述北京申办优势的重要参考。从协助冬奥申委完成申办报告中气象专题的撰写,到赛区气象条件适应性分析,再到为申办高水平陈述提供支撑,处处体现了气象专家的专业优势与力量。

  在APEC会议中,为了保障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直观易懂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静稳天气指数”被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研发出来。这款产品用图形将静稳天气与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现出来。此后,该产品被不断修改完善,与众多决策气象服务材料一道成为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2015年9月3日上午,当受阅部队以强大的阵容和恢宏的气势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首都北京吸引着全世界目光。人们期待已久的蓝天,成为这场盛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最亮丽的“底色”。8时左右,在天安门广场国旗杆东侧观礼台就座的观众,惊喜地发现座位上摆放着贴心服务包。服务包里面不仅包括旗子、瓶装水,更有遮阳帽、扇子、雨衣等物品。而在确定服务包内物品清单时,天气预报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考虑到3日上午天气以晴到少云为主,9时至12时之间紫外线较强,气象保障组因此增加了对防晒措施的提醒。

  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转化为精细化服务,体现在纪念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的每一个细节中。

  5年来,在为各项重大活动提供气象服务中,气象部门以需求为牵引的气象服务理念更加清晰,对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需求分析也越来越精细,服务也越来越人性化。

  区域联动下好一盘棋

  每一次重大活动无论在哪里举办,中国气象局都会与当地气象局一道,集部门之智,举部门之力,共同在气象保障服务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以提升地区气象服务能力、惠及整个地区的公众为最终目标。

  在APEC会议期间,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京津冀及周边6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各尽其能、密切配合、主动融入、高效联动,有效开展了预报会商、预警联动和灾害联防。此外,以APEC会议为契机,气象部门积极主动在部门外寻求合作。2014年10月25日,中国气象局与环保部联合印发通知,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工作,建立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联合保障机制。针对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中国气象局与环保部共举行36次会商,发布多期区域重污染天气预报。

  在2011年大运会的气象服务中,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负责每天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提供大运会决策服务产品,中央气象台不间断地向深圳市气象局提供精细化指导预报,深圳市气象局负责为大运会运行总指挥部、17个分指挥部和9大赛区的委员会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广西、海南、湖南、江西等周边省(自治区)气象部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同铸起了大运会坚实的气象屏障。

  “神舟九号”着陆气象保障工作是一场接力赛,场站气象台是接跑最后一棒的“选手”,从中国气象局到内蒙古各级气象部门则负责接跑前几棒,每一棒无不尽职尽责,实现无缝对接,协力与时间赛跑。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与中央气象台共进行12次会商,与主着陆场军方气象台联合天气会商55次,提供预报产品40余期;中央气象台、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联合进行“神舟九号”气象服务专题指导;随着“神舟九号”返回时间的临近,主着陆场周边7个盟(市)50多个自动气象站、探空站、天气雷达站开展加密观测。

  与此同时,气象部门逐一了解各方对气象服务的差异化需求,成立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组,向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交重大活动期间气候背景分析及气象风险评估报告,进入特别工作状态,开展现场应急服务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的规定动作,被“辐射”到越来越多的业务单位,并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重大活动提供气象保障,已成为北京市气象局的一项常态化业务。如今,通过多次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的磨砺,在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局的全力支持下,北京市气象局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服务流程越来越规范、内容越来越成熟、机制更趋完善。

  重大活动保障检验着现代化成果

  “十二五”期间,各种最新的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平台被吸收到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平台中,气象部门不断积累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经验,并推广应用。

  在世园气象保障工作中,青岛市气象局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气象保障经验,把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气象预报科技成果应用于世园会,形成观测、预报、服务一体化的世园气象保障工作体系。

  在“神舟九号”发射气象保障活动中,无论是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还是军方气象台,从仪器设备到软件平台,都在不断更新换代中,数值预报也更为精细化,这些都基于气象现代化的推进。

  各级气象部门以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在实践中完善,在传承中创新,从而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

  尽管APEC会议已经结束,但静稳天气指数仍在制作和发布。气象部门也将汲取APEC会议气象服务的经验,为被雾-霾困扰的公众、为留住“APEC蓝”和清新的空气,提供更好的服务。

  许多业务成果如北京区域环境气象数值预报系统,都在边研究、边应用、边完善。环境气象业务在不断汲取气象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正在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在重大活动中得到历练和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科研与业务技术也受到充分检验。

  西安世园会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在经过进一步优化后,已投入预报预警业务运行;在深圳大运会后,监测设备、预报平台等都被保留下来,精细化的预报服务从场馆预报逐步扩大到街道和社区。

  冬奥会气象服务的终点将不只是2022年举办的那场盛会。借助举办冬奥会,华北地区有意探索以冰雪经济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届时,服务冬奥会的经历,可以为气象服务华北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更多宝贵经验。

  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在检验气象部门推进气象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