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无边界 携手共减排

06.12.2015  13:28

  人民日报记者 刘毅

  于11月30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正在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及国际气候制度进行磋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出席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

  巴黎大会谈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指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2014年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集中了全球顶尖科学家最新的观测与研究成果,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的态度,从以往的“可能”“很可能”上升到“毋庸置疑”。最新的观测分析表明,2014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最为炎热的一年,预计2015年可能继续刷新纪录,成为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还是自然变化造成的?人类活动是否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因?对这个问题,科学界目前还不能给出可信度达到100%的回答。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一半以上的全球变暖,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在95%以上。换句话说,科学家们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

  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本世纪以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47%来自能源供应,30%来自工业,11%来自交通。2015年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超过了400毫克/升关口,达到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和规模,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趋势就无法遏制,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将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这正是国际社会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因。一旦电影《后天》里那样的气候灾难来临,人类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的。

  退一步说,即使未来有一天,人类发现气候变暖并不存在,但目前采取的种种减排温室气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仍然是“无悔的选择”,有益而无害。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森林碳汇,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为洁净的美丽家园,留下更多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学术上的一些不确定性和争论,不应影响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各个领域采取积极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今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力争尽早达峰等一系列目标,提出了确保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点赞”。

  不管巴黎大会能否拿出一个有力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应积极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最近一个月,东北地区和华北黄淮接连发生严重雾霾,多地遭遇严重污染,空气质量指数“爆表”,给百姓生活造成极大困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PM2.5等大气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同根同源,来自于我国以煤为主、一年消费量达几十亿吨的能源结构,来自于保有量超过2.7亿辆并仍在持续增长的机动车。从现在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吧:下班离开办公室时关电脑、关灯,选择能效级别更高的电器,不再“打瓶酱油”也开车,空调别再开得“冬天像夏天,夏天像冬天”……

  大气没有边界,携手才能应对。13亿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绿色行动,一定会让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