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精神的历史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09.10.2015  12:07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1938年八路军120师715团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创建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该地区北有大青山,南有蛮汗山,两山之间是土默川平原,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0万。大青山精神就是对八路军和各族群众八年抗战的光辉历程本质特征的提炼和概括。大青山精神可归纳为:服务大局的奉献精神,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血脉相连的民族团结,共同御侮的统一战线,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年,加强对大青山精神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入研究大青山抗日斗争史的学术价值,更具有传承历史、以史鉴政、资政育人、激励后人的实践意义。

  一.服务大局的奉献精神

  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是抗战中最大的大局。首先,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如同一把剪刀插入日本侵略者和伪蒙疆政府的心脏,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察绥地区建立“伪蒙古国”,在宁夏建立“回回国”的战略图谋,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其次,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粉碎了日寇西进、南下企图占领延安的野心。最后,牵制了日伪大量的兵力。八路军仅以2300多人的战斗部队,牵制了日军十倍于我的兵力,减轻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压力,为华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因此,在整个大青山抗日斗争中,彰显了大青山地区抗日军民服从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青山地区各族军民在战争环境极其险恶、斗争形势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挺进大青山的八路军主力部队面对严峻的形势和环境,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同日寇、汉奸、卖国贼开展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巩固和发展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史料记载,抗战时期察绥地区人口伤亡57396人,财产损失5200多万美元,日寇制造了1200多起惨案,如凉城田家镇惨案、武川的井沟惨案等,1000多名烈士牺牲在大青山地区,如高凤英、贾力更、彭德大、程中一、刘洪雄等等。一部大青山抗日斗争史,实质上就是党和人民军队深入民族地区、唤醒蒙汉各族群众、团结抗战、艰苦创业、敢于胜利的历史。

  三.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

  大青山地区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是在艰苦的战斗中逐渐形成的。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军队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一方面,八路军贯彻我们党全面抗战的路线,以杀日寇、打伪军、灭汉奸、剿土匪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更以党的宣传工作、组织工作、政权建设等实际效果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从而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拥护。如果说,党的早期组织在察绥地区的活动在各级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真正认识共产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绥察群众中深深扎根。另一方面,各族群众的支前行动,群众是最好的向导,最机警的耳目。仅武川县就有“八路军采购”张润喜、支前模范张兰女、夜送石磨的白生宝、死保抗战物资的韩三毛。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生死与共的鱼水关系。

  四.血脉相连的民族团结

  血脉相连的民族团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党对民族工作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其次,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广泛宣传我们党“蒙汉平等”“蒙汉联合抗日”的主张,在工作中尊重蒙古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再次,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党的优秀民族工作干部。从1939年到1942年,先后组织动员11批共计108名蒙、汉、满等民族青年到延安学习。第四,我们党积极帮助蒙古族建立自己的抗日武装力量。

  五.共同御侮的统一战线

  八年抗战中,由于环境的复杂,大青山地区的统一战线是多方面的,有对国民党爱国官兵的统一战线工作,有争取伪蒙疆政权中爱国人士的统战工作,有蒙人间的统一战线,有汉人间的统一战线,有蒙古族与汉族间的统一战线,有蒙、汉、回之间的统一战线,有蒙古族统治地区的统一战线,还有汉族统治地区的统一战线。我们党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同民族宗教结合起来。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及抗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六.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

  在八年抗战中,我党我军的统一战线工作,真正把爱家乡、爱民族与爱国家统一起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超越了民族主义的羁绊:他们不再只是为本民族、本部落的王公贵族而战,也不再仅仅为属于自己的草场或良田而战,而是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战,为整个国家的疆域神圣不可侵犯而战。正是依靠这种各民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迸发出来的抵御外侮的巨大力量,使抗日战争成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综上所述,大青山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大青山抗日斗争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及蒙汉各族群众共同创造的,是抗战时期大青山地区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一,民族地区特点。这是大青山革命传统形成的民族结构和群众基础。大青山地区是一个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以蒙古族聚居,包括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世居蒙古族人口约13万,还有回、满、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朝鲜等少数民族,复杂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问题,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鲜明特点。在抗战时期,大青山地区的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同全国各族同胞一样,他们既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丧失家园;又遭受较长时期的殖民统治,并存在着与祖国大家庭分裂的危险。各族群众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抗日愿望。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公开竖起抗日救亡的旗帜,开启了动员和组织各民族群众共同抗日的斗争实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这是大青山精神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特点之一。

  其二,艰苦地区特点。抗战时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生存条件的艰苦和对日伪斗争的严酷,在全国各根据地当中是绝无仅有的。首先,没有巩固的后方可依托,基本斗争方式是骑兵游击战争。坚持大青山抗战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始终处于日伪军的围剿、扫荡、清山、绞杀等严酷的斗争环境。其次,表现在物质生存条件之艰苦。我党我军主要活动的大青山地区,村落稀少、人口稀疏,十年九旱。加之大青山地区寒冷期长达七个月之久,从当年的十月到来年的五月,大雪封山,北风呼号,冰天雪地,抗日军民经常陷入饥寒交迫的困难境地。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及各族群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与日伪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取得抗战的胜利。

  其三,环境险恶特点。这是大青山革命传统形成的地域特点和环境特点。八路军挺进大青山之后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日军是侵略大青山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的急先锋;以德王为首的伪蒙古军既是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日本侵略者的帮凶。此外,还有退居河套地区消极避战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各蒙旗王公贵族为求自保建立的大量的保安部队、游离于抗日与汉奸之间的摇摆不定的杂牌军。还有多股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匪武装。

  其四,精神传承特点。这是大青山革命传统形成的思想基础。挺进大青山的八路军主力部队,是一支曾经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历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考验的老红军队伍。因此,大青山革命传统的形成,首先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理想和信念,同时也是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源头,深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大青山革命传统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是“渊”与“流”的关系,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弘扬。

  历史需要大青山精神,时代需要大青山精神。从一般意义上看,大青山精神作为一种文明成果,已经成为优秀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源头和主要支柱,具有推广和发扬价值;从现实意义上看,大青山精神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仍是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需要的;从价值层面看,大青山精神内核中所体现出的为实现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党的领导干部以及青少年教育显得既非常必要,又十分紧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大青山精神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态度。我们要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要求,努力打造经济发展的风景线、民族团结的风景线、文化繁荣的风景线、边疆安宁的风景线、生态文明的风景线、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等,推进内蒙古在新常态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大青山精神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杨耀)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