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奔月
9月15日,中秋之夜,额济纳旗境内,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即东风航天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即将开启问天之旅。
“一小时准备了!”
“听,零号又说话了,还有半小时了!看,车队,又有一批人撤离塔架了。”
“还有15分钟,最后一批人员好像都撤离了。”
定位在1.5公里处的媒体记者们,手持摄影摄像录音等设备,热切期待着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不停交流着一会儿如何拍出最理想的照片、摄到最美的画面。
“3分钟准备。”现场记者凝神屏息,再一次调整好“长枪短炮”的位置。“1分钟准备......10、9、8、7、6、5、4、3、2、1,点火!”顿时,像机的咔咔声此起比伏,延时几秒腾出的绚丽光焰令人窒息,轰隆隆的震天巨响让人心房颤动。
从器箭组合体起飞,到与月亮渐渐接近,再飞过月亮......那个拖着长长尾焰的发光体,似乎分离出一个降落伞形状的东西,冒出些许青烟,再到一个亮光闪闪的小圆点,直到消失不见......短暂的4分钟时间,人们多有不舍,睁大眼睛凝视着夜空,久久搜寻。
575秒后,器箭分离,天宫二号进入预定轨道。空旷的发射场区,又一次响起零号指挥员的声音。有人没有听清楚,焦急地询问身边同行:“是成功了吗?”“成功了!成功了!”从记者区到观众区,一片沸腾!
今年的中秋之夜,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将被历史这样注释:已知天上宫阙,今夜乃中秋!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中秋之夜,这个由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太阳翼展宽约18.4米、8.6吨重的大家伙儿发射升空,运行轨道高度约380公里。从空间半径来说,这个距离连从额济纳到阿左旗的距离都不到,想想这个“天上宫阙”,离我们还真不太远。
飞天、问天,古老的中国梦想,此时与“长征”“天宫”这些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交织融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60年的中国航天之旅,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在今夜铸就。
此时此刻,当全球华人仰视苍穹,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嫦娥的月宫,还有那乘风而去的“天宫”,热血里会有一种涌动久久不息,那便是中华民族探索未知的伟大中国力量!
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接受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考核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天宫二号设计在轨寿命2年,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产品的基础上,为满足推进剂补加验证试验需要,对推进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为满足中期驻留需要,对载人宜居环境进行了重大改善,具备支持2名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天宫二号装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项应用载荷,以及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等相关航天医学实验设备,配备在轨维修技术验证装置、机械臂操作终端等在轨维修试验设备,将开展空间科学及技术试(实)验。其中,还包括香港中学生的3个实验项目。
继今年6月长征七号发射成功为即将与天宫二号对接的货运飞船做准备外,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还将于今年10月中旬和明年,分别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并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家园做出更多探索。
回顾历史,早在1992年,我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天宫一号就是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与神八、神九、神十共对接6次。对接技术成熟后,就可以发射真正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了。天宫二号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科研项目,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就到了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航天工程,很多词听着高大上,譬如空间冷原子钟等载荷、天宫“行李”的实际用途等,大家都非常关心。本报记者在发射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载人航天与国计民生之间有哪些具体的关联?武平从3个方面给予了回答:第一,体现在科技发展上。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最复杂、技术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涵盖了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涉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发动机、通信、能源、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工程技术。我国载人航天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成功实施12次飞行任务、突破掌握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了上千项国家发明专利,推进了整个工程的实施,也推进了我国航天基础工程的建设,使我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极大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二,体现在服务经济建设上。载人航天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拉动作用,20多年来,我国航天领域有2000多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比如载人航天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艺的创新和产业的提升,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载人航天的投入产出比在1:10到1:12之间。第三,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果珍、脱水蔬菜这些耳熟能详的生活用品,就是来源于早期载人航天的成果转化;载人航天的环空生保技术,可以用在煤矿的救援当中;航天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在预防和治疗中老年骨密度降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就这次任务而言,天空二号装载的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将会使空间时间的精度提高,今后卫星导航的精度将会提高,我们出门的导航精度将会更加精准;有的载荷将进一步改进提高我们现有天气预报的水平、空气质量的预报水平。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会为我们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
中秋之夜,当国人坐在电视节前观看发射直播、畅想航天事业发展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变化时,同样难忘那些为我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前辈们——
在航天城展览馆里,在航天城人的口口相传中,有很多关于前辈的故事。立志“搞不出两弹,我死不瞑目”的开国元帅聂荣臻,主持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东风一号”,开启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永远埋在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牺牲时只有24岁的普通战士王来,执行任务时战友的工作服沾到火星燃烧起来,他冲上前去把战友着火的衣服扒了下来,战友得救了,他却成了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为了防止点燃身边的战友和加注车,他大吼“别过来”,转身向戈壁滩跑去。在戈壁滩上,他留下了38个焦黑的脚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包括13位共和国将军在内的近700位英灵,平均年龄只有27岁。
近代中国,曾经是连火柴都造不出来的国家。现在,中国是第三个把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今天,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按照载人航天计划,中国空间站计划于2020年部署成功。中国航天人的脚步如此之快,来源于几代航天人铸就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融化在航天人的血液里。
“首次要有百倍的信心,百次要有首次的标准”;“核心之义,再创辉煌”——这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执行时,分别挂在墙上的横幅和挂在航天人脖子上的证件缎带上的口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漠发天宫,全球同欢乐。”网络上,各种动漫科普铺天盖地,好多中小学生说起航天名词来比成年人更专业。到发射现场进场和返程时,记者看到人群中不乏银发老人和几岁孩童,这真是一场全民的科技盛会。而接下来将要出场与天宫二号对接的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相信看点更是多多。
据东风航天城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发射场选址在额济纳旗,是因为这里常年雨水较少,风不大,温度适宜,一年几乎有300多天都可以满足发射条件。在15日晚的发射现场,记者穿着长袖衬衫,一点儿都没感到凉,现场很多人还穿着短袖。9月中旬的夜晚,如此的温度,想想额济纳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风水宝地。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霞)
中秋夜,望苍穹——
祝福天宫二号!
祝福伟大的航天人!
祝福祖国母亲!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霞)
[责任编辑 巴菊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