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改革中 打赢攻坚战
40年砥砺奋进,4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北疆大地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画面。
2013至2017年,全区累计减贫159.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9%下降到2.62%。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570元增加到9852元,年均增幅高于全区农牧民收入增幅。2017年完成减贫20万人,1个国贫县、13个区贫旗县脱贫摘帽,国贫县数量实现首次净减少,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闪亮的成绩单,来自于坚强有力的责任体系、多元投入的资金支持、精准务实的政策供给,党的坚强领导在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中进一步彰显。
落实责任,强力推进,扶贫机制更完善
12月的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冬阳高照,和谐而静谧。在嘎查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黄牛悠闲地散步、吃草。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200多户牧民来说,这些黄牛承载着他们生活的希望。
养牛曾经是村民的一大经济来源。然而,草场超载严重、疫病防治困难、市场风险把控能力弱等问题接踵而来。如今,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云波的带领下,90%以上的村民入股合作社。截至2017年12月末,合作社的总资产已经从初创时的550万元增长到了3200万元。4年间,全村207户股民累计分红470万元,嘎查农牧民人均增收3200元。
东萨拉嘎查是内蒙古战胜贫困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咬定目标不放松,砥砺奋进拔穷根。
搭建四梁八柱,谋划脱贫举措。内蒙古细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要求,自治区层面调整了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自治区党委书记任组长,自治区政府主席和有关省级领导任副组长,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了工作调度。成立了由1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负责各自行业领域的脱贫攻坚工作,凝聚了行业扶贫合力。
今年,自治区向57个贫困旗县派驻了副厅级领导带队的脱贫攻坚驻旗县工作总队,各盟市旗县向贫困嘎查村下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切实加强基层嘎查村的脱贫攻坚力量,全区3694个贫困嘎查村实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
扣好精准扶贫的“第一粒纽扣”。2014年开始精准识别,对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识别全区贫困人口58万户、157万人。期间进行了4次动态调整,建立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与民政、教育、卫计、住建、公安、工商等部门信息实现了初步对接,通过数据比对和常态化排查整治,提高识别退出精准度,保障了贫困人口应识尽识、应纳尽纳、应退尽退。
绘蓝图、明责任、定路径、建机制,脱贫攻坚全力推进。我区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逐步建立,真正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扶贫实效。
多方聚力,齐抓共管,攻坚力量更多元
虽然寒风瑟瑟,但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朝阳镇章木勿素村的“脱贫车间”里却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伴随着阵阵“嗡嗡”的缝纫机作业声,十几位工人正忙着穿针走线,地上堆满了等待打包的棉衣棉裤。
改革春风拂北疆。上世纪80年代,化德县服装产业起步并逐渐发展为中国北方主要的羊驼绒服装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去年,根据当地服装产业优势,北京市东城区向化德县捐赠300万元资金,以实施“百企进百村”脱贫攻坚为契机,在该县6个乡镇选择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规划建设了62个“脱贫车间”,覆盖了全县70%的行政村。
2018年,京蒙扶贫协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京蒙主要领导率团互访,各层级、各领域深入对接,双方签署了《全面深化京蒙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在资金投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互派干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市把今后三年的扶贫协作资金从9.92亿元增加到29.75亿元,今年的9.3亿元已全部拨付,开工的216个项目年底将全部完工,覆盖1021个贫困村、3.4万贫困户、7.8万贫困人口,直接帮扶3.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吸纳1.2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北京市63家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办厂,带动643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打好“组合拳”,打赢攻坚战。我区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让每个贫困户都享受到扶贫红利,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源泉。我区统筹协调26个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31个国贫旗县,2015年以来直接投入财物3.3亿元,帮助引进扶贫项目141个,落实各类项目资金约26亿元;自治区167个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一对一”定点帮扶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贫困嘎查村,22个自治区直属机关单位重点帮扶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聚居区;大力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全区576家企业与1298个嘎查村结对帮扶,实施项目1272个,完成投资5.2亿元,2.3万户、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收益;积极推动社会组织扶贫,“光明行”公益活动帮助377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内蒙古扶贫基金会为19个贫困旗县发放小额扶贫贷款8.9亿元,中华慈善总会为锡林郭勒盟13家医院捐赠价值1.5亿元的医疗设备……
扶贫扶志,转变思想,内生动力更强劲
刚刚吃过午饭,包头市达茂旗西河乡德令沟村的村委会大院就热闹起来了。村民们三五成群,有的带着自家的小麦、油菜籽等农产品,有的赶着牛羊、拎着鸡鸭等畜禽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一起,德令沟村“志智双扶”激励表彰活动颁奖仪式和“庆丰收,喜开颜”农畜产品比赛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一袋袋颗粒饱满的小麦和油菜籽堆满了桌子,一只只肥硕的羊和鸡圈在了院里。村民们围拢在村委会走廊里,晒收获、比劳动,朴实的脸上透露出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贫困户常二旦信心满满地指着自己饲养的杜泊羊说:“这是政府出资补贴购买的羊,肉质好,长膘快。你看它多精神,准能拿第一,甩掉头上的‘贫困帽’就靠它了。”
“通过举办‘志智双扶’系列活动,村民看到了很多依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榜样,受到了激励和鼓舞。这种方式还将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展现在人们面前,村民的精气神儿更足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吕国辉介绍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开发工作之初偏重于输血式帮扶,更多的是解决群众眼前的困难,通过给钱给物救急。如今,更加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着力改变帮扶方式,充分激发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通过发放“口袋书”、优秀剧目基层巡演、在主流媒体开设打赢脱贫攻坚战专栏等形式,营造齐心协力精准脱贫的良好舆论氛围;
——大力推进宣传文化扶贫“六进村”,深入开展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潜移默化改变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
——完善个性化就业援助政策,从2015年底到2017年底,共帮扶15.68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围绕服装加工、特色种植等技术和焊工、月嫂等“接地气”实用性强的技能,为贫困群众开展培训,提高就业增收能力;
——加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和贫困农牧民培训,2016—2018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5.8万人,各级各类种植学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1.7万人次;
——在贫困家庭中选树脱贫典型,开展“星级文明户”“模范家庭”创建活动,推广积分换商品、积分分红等做法,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志气,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劳动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真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正在达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目标,正在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脱贫的土壤,扎扎实实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