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学“沃德奖”颁奖晚会 13篇作品脱颖而出

10.02.2015  13:2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更好地繁荣和发展蒙古族文学创作,促进我市各项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2月8日下午,由通辽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哲里木文艺、内蒙古沃德三友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蒙古文学“沃德奖”颁奖晚会在通辽工会大厦一楼举行。

  13篇作品脱颖而出

  通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道尔吉,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本届评委特·官布扎布,通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宝音达来,通辽市人大副主任昔日巴拉,通辽市政府副市长于沨等出席本次颁奖晚会。颁奖仪式在蒙古族群舞《盅碗舞》曲中拉开帷幕,由通辽市民族歌舞团带来的呼麦《思念故乡》、男生独唱《宴歌》、马头琴齐奏《初升的太阳》等10个节目,给现场观众带来文化盛宴。此次征文活动评选出蒙古文学“沃德奖”入围作品13篇,其中一等奖一名,作品为诗歌《趴着写的诗》,作者为通辽市特·宝音。二等奖二名,分别是中篇小说《梦断坡》,作者为赤峰市高·阿力塔和短篇小说《爱的世界》,作者为通辽市策·布和德力格尔。三等奖三名,分别为诗歌《摇篮曲》,作者为通辽市那·呼和施贵;《树木之哲理》作者为通辽市宝龙;短篇小说《被残害的狼》,作者为兴安盟特·布和必力格。优秀奖和新人新作奖共七名,分别是短篇小说《梦魂》,作者陈·萨日娜;散文《俊俏蒙古真诸夫人》,作者赛罕其木格;评论《地里之韵》,作者赛因贺喜格;中篇小说《老鼠世界的真假奇观》,作者策·孟根格尔敦;中篇小说《生态乡长》,作者孟和陶格陶;新人新作奖分别为诗歌《哈萨尔山之石》,作者波·哈斯巴根;《逐水草的山魂》作者勒·达古拉。

  获奖者分享感言参赛作品最远来自日本蒙古国

  说到此次获奖感受,来自科右中旗荣获优秀奖的作者赛因贺喜格告诉记者:“我的评论《地里之韵》获优秀奖后,我非常高兴,也让我在今后的写作中充满了自信。”而荣获此次评选活动二等奖的作者策·布和德力格尔说:“此次的荣誉激发了我的信心,下一步继续写出更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记者从颁奖晚上了解到,蒙古文学“沃德奖”评选活动由内蒙古沃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第三次赞助,早在2006年、2007年,内蒙古沃德三友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奖励9篇作品。而此次评选活动从2013年9月1日开始征文,参赛作品除了在《哲里木文艺》上刊登外,在全区、全国发行的正式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均可参加比赛。下发通知后,收到了除内蒙古自治区外还有新疆等省市的作品以及日本、蒙古国等国的作品。参赛作者有学生、农牧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共收到260余篇作品,其中中篇小说7篇、短篇小说60篇、散文60余篇、诗歌100余篇、评论和翻译作品若干篇、在《哲里木文艺》上刊登10余篇,其余作品在别的刊物上刊登或待陆续发表、评委由著名评论家、大学教授、刊物高级编辑组成,经过评选共选出13篇作品。获奖作者有呼和浩特市、兴安盟、赤峰等地区。奖项设一、二、三、新人新作奖和优秀奖金分别为1000元,2000元、1万元、2万元、3万元。

  王学君:企业家为自己的家乡文化做事不需要理由

  记者了解到,本次奖项的奖金和其他费用都是由内蒙古沃德三友投资有限公司出资赞助的。从2006年至今,该公司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建设,内蒙古沃德三友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君告诉记者,公司一直在做文化旅游产业的项目,企业做大也好,做小也好,为家乡的民族文化建设做点事是应该的。“企业走的稳步了,拿出一部分钱为家乡做些事,回家以后把头放到枕头上,睡的安稳、舒心。我在家乡这一片土地上长大,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企业也是在这里发展壮大。家乡就是自己的家,有能力的时候要为家乡的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出力。”王学君介绍说,公司早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资助蒙古文学奖项,那时候叫“王学君杯哲里木文艺文学奖”,现在成立了组委会后更名为蒙古文学“沃德奖”。 “为了促进文化建设,我们少的时候拿出一、二百万,多的时候甚至拿出上千万,现在做文化领域慈善的人比较少,文化建设要从现在开始去做,不能等到几十年以后再去挽救这些文化。少数民族,不只是蒙古族,都要会讲自己的母语,要动起自己的笔杆子,要写自己的文字,不要让这些文化在多少年以后消失。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如果蒙古族现在不开始着手文化建设,在几十年以后也有可能变成这样。”

  去年,王学君捐赠内蒙古民族大学1200万人民币,建设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尔沁文化研究中心。他告诉记者,想要推动民族文化的建设,要有个研究自己文化的机构,现在民族大学科尔沁文化研究中心这个研究的机构已经有了,但是没有办公场所,我帮他们搭建一个平台,以后所有喜欢科尔沁文化的人,研究科尔沁文化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学习。研究中心也会展出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的藏品,让少数民族孩子看看,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孩子的第二课堂、学习的平台。

  对于未来的打算,王学君告诉记者,“沃德奖”我们打算三年颁一次,下一步打算扩大中小学生的领域,奖项扩大一些,发奖的人数也多一些。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打铁也须自身硬,要让孩子们从小灌输这种思想,会讲自己的母语。下一次的“沃德奖”打算在呼和浩特市或者北京办,这样奖项覆盖面会大一些。全世界蒙古族人是1000万人,我们打算辐射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蒙古族人,让全世界的蒙古族人感受到,还有企业家在关注自己的文化,在关注着他们,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和写作,要在这个项目上投入300万到500万,最高奖项奖金达到15万至20万。除了下一次的“沃德奖”,王学君下一步的重点是借助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基金会,开展贫困生救助,针对科尔沁文化建立好科尔沁文化研究中心。当记者问到为何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做文化方面的慈善事业?王学君是这样回答的:“一个人,哺育着母亲的乳汁长大成人,为母亲做点事不需要理由;一个少数民族为哺育自己的文化做点事不需要理由;一个企业发展壮大了,企业家为自己的家乡文化做点事不需要理由,而文化需要企业去推动,企业也需要文化,有了文化企业才有了灵魂。”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