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祭杯——走向全国的牧民文学那达慕

15.10.2015  19:02

  荣获优秀奖的代表们。苏敦摄

  参赛选手在鄂托克旗参观采风。苏敦摄

  今年7月27日,第十一届“奶祭杯”全国牧民文学大赛颁奖仪式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举行。经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牧民格·斯琴图积极申请,第十二届“奶祭杯”全国牧民文学大赛颁奖仪式将于2017年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举办。

  事实上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2001年秋天,命名为“奶祭杯”、由阿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牧民孟克吉日格勒、洪钢、阿拉腾其其格和公务员毛铁木尔、巴图格日勒等人与《阿拉善日报》蒙文文艺副刊联合发起的一个单一的文学征文比赛,经过十多年发展,如今已成为吸引青海、甘肃、新疆等多个省区农牧民文学爱好者参加的全国性牧民文学那达慕——它像一股挟着草原芬芳的劲风,从阿拉善驰向全国,成为了阿拉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

  “奶祭杯”牧民文学大赛举办十多年来,不仅激发了全盟以及全区、全国牧民文学爱好者的积极性,还为牧民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文学交流和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同时还繁荣了农牧区基层文化,开拓了农牧民的视野,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生活。

  “奶祭杯”入选的文学作品均刊登在《阿拉善日报》蒙文版文艺副刊“巴音笋布尔”栏目。该栏目培育了很多作家、诗人,成为我盟以及全国牧民文学爱好者发表文学作品的主要阵地,阿拉善很多牧民作者、诗人正是通过这一平台,走向了文学之路。该栏目主导举办“奶祭杯”全国牧民文学大赛以来,刊登发表的盟内外诸多优秀文学作品,吸引了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关注,为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规模、档次、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它已成为阿拉善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和文化大使,日益被全国范围内的蒙古族文学爱好者所关注。目前大赛已扩展为全国性文学笔会,成为提升阿拉善知名度影响力、促进文学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通过“奶祭杯”的举办,促进了各地蒙古族文化交流。目前,大赛办到哪里,繁荣的文化氛围就活跃到哪里,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大舞台,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牧民写作的积极性,为繁荣地方文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发端于阿拉善的“奶祭杯”,从第九届开始承办权首次转到其它盟市,组织者以当地文化传统为主,举办有关当地生产生活、民俗方面的展览、研讨、论坛等,丰富了“奶祭杯”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拓展了作家们的知识和题材选择。

   “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的诞生

  2001年9月的一天,阿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牧民孟克吉日格勒来到阿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办事。在一个小型聚会上,他与同苏木牧民洪钢、阿拉腾其其格和镇干部毛铁木尔、巴图格日勒商量了一件他多年来的夙愿——举办牧民自己的文学比赛。在座的四个人都拍手称赞,并表示愿意出资赞助。第二天孟克吉日格勒踏上了开往盟府巴彦浩特的班车。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阿拉善日报社蒙文文艺副刊部,找到了编辑扎·朝格图,说明了来意。

  “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创始人之一,《阿拉善日报》蒙文文艺版编辑扎·朝格图回忆说:“当时报社也有这个想法。阿拉善是一块具有丰厚民族文化的热土,但过去我们学者专家深入牧区主要是搜集整理民歌、民间工艺,还没有真正组织发挥起民歌手的积极性。虽然文艺工作者送文化下乡的也不少,但农牧区群众性文化活动还没有形成。尤其是文学方面,牧民参与写作的很少,农牧民的文学创作积极性不高。怎样才能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一直是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孟克吉日格勒的想法与我们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举办这个赛事的事情就当场决定了。我们给这个征文起名叫‘奶祭杯’牧民文学比赛,第二天报纸上就刊登了比赛的征文。”

  征文一开始,扎·朝格图就感受到了牧民文学创作的热情。2001年冬天,扎·朝格图在图克木苏木采访时遇到一位牧民,他爱好文学,在业余时也写过几篇诗歌,不知道能不能发表。扎·朝格图告诉这位牧民,现在正在征集牧民文学稿件,并告诉他编辑部的通讯地址。第二天,扎·朝格图驾车返程,在驶离图克木苏木所在地20多公里时,忽然发现后面有一位骑摩托车的人在追赶,还不断招手示意他停下来。他停下车,发现追赶自己的正是昨天那位牧民。牧民拿出一个笔记本说:“早晨忙着喂羊没能早点出来。这笔记本里有我写的几篇诗歌,如果有适合的麻烦老师发表一两首。”时值隆冬,这位牧民因为骑车,冻得说话有点结巴。在交谈中,扎·朝格图知道牧民的家离苏木还有40多公里,看着写满诗歌的笔记本,他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因为扎·朝格图知道,这些爱好文学的牧民,由于家庭贫困等各种原因没能继续求学,但凭着对文学的爱好和梦想,他们始终坚持着读书和写作,现在缺少的就是给他们搭建一个发挥文学创作才华的平台。

  不久之后,让牧民朋友发挥文学创作才华的平台——“奶祭杯”要举办的消息就传开了。阿拉善地广人稀,当时交通又不发达,有的地方还不通邮。牧民骑马、骑骆驼互相奔走转告这一好消息。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阿拉善日报社蒙文文艺副刊部就收到了40多位牧民的参赛稿件。牧民孟克吉日格勒说,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电子邮件,牧民写完稿件就是跑几十公里到苏木邮政所邮寄或通过熟人带到报社。他每次到盟府巴彦浩特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报社看看有哪些稿件被采用了。在“奶祭杯”举办之前,有些牧民爱好文学,却不知道怎么投稿,久而久之就没有了热情。“奶祭杯”比赛的举办,极大地丰富了牧民特别是青年牧民的精神生活,给他们单调甚至荒芜的青春世界平添了一份新绿和生机。

   第一届“奶祭杯”颁奖晚会

  2002年1月,第一届“奶祭杯”颁奖晚会在巴彦浩特瑞福饭店举行。为了鼓励牧民写作,本届比赛评委会从参赛的40多篇稿件中共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9名。6位组织者个人掏腰包,每人拿出500元,从呼市精心挑选购买了书籍,为获奖者颁奖。颁奖晚会有获奖者代表、牧民代表、评委、嘉宾20多人参加。

  阿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牧民巴图那生也是文学爱好者,他从第一届“奶祭杯”开始多次参加了大赛。他说,虽然还未能获得过第一名,但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刊登发表,自己的愿望和心声能够展示在读者面前,心里已经很是满足,“‘奶祭杯’牧民文学大赛为我们提供了讴歌家乡变化、歌颂美好生活和展示心扉的平台。希望这项文学大赛能一如既往地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这将会激励我们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奶祭杯”得到多方支持

  “奶祭杯”这一主要由牧民举办的文学创作盛会,对丰富牧区文化生活、激励青年牧民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引起了当地党委及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第二届“奶祭杯”举办时,阿左旗党委领导亲自参加并给予了资金支持,乌力吉苏木也给予了特别支持。

  那是2002年10月1日,正值新中国成立53周年。阿左旗乌力吉苏木沙尔扎嘎查彩旗飘扬、歌声嘹亮,第二届“奶祭杯”文学那达慕正在这里举办。牧民穿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观看了盛大的颁奖仪式,还参加了民歌比赛、民间传统工艺品展览、摔跤、赛驼、削骆驼鼻棍比赛等活动。一位80岁老牧民说,由于旱情严重等原因,他好几年没看到那达慕了,是“奶祭杯”文学那达慕给他和家人带来了欢乐。老人虽然不会作诗,但也高兴地参加了民歌比赛。

  这次奶祭杯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奶祭杯”的知名度,让“奶祭杯”三个字深深扎根在牧民心中。

  第二届“奶祭杯”文学那达慕期间,时任阿左旗党委副书记的哈斯巴托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并给予了资金支持。乌力吉苏木党委政府在支持资金、物资的同时,苏木党委书记娜仁高娃、苏木达宗那生亲自下厨为来宾做饭炒菜。一幕幕感人故事,感染了广大牧民与来宾。从此,“奶祭杯”办到哪儿,都能得到各地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奶祭杯”在我盟成功举办八届,盟四大班子领导多次亲临指导,盟委宣传部部长萨仁图雅为“奶祭杯”的举办出谋划策,并亲自协调各有关单位支持此项活动。每届“奶祭杯”的举办,都得到各旗区、有关单位源源不断的赞助……政府部门介入并给予扶持,为“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阿拉善日报社作为发起单位,对“奶祭杯”的举办一直给予积极支持。从刊登第一届“奶祭杯”征文公告起,精心策划,专门腾出版面刊登牧民参赛文学稿件。每届“奶祭杯”征文活动,报社都拿出一定经费扶持,先后共投入2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阿拉善日报社蒙文文艺副刊共编辑刊登牧民稿件2000多篇。前五届“奶祭杯”获奖作品选集已经出版,后五届作品选集也正在筹备当中。每届“奶祭杯”那达慕,从分管领导到普通编辑,阿拉善日报社都认真策划,倾力支持。从约稿、编稿到评选,从颁奖晚会内容到具体实施,每个细节都倾注了编辑扎·朝格图的大量心血。仅为举办第十届“奶祭杯”那达慕,他联系各方,手机话费连续几个月都在2000元以上,成为移动用户前5000名的大客户。

  牧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是空前的。牧民们不远千里来参加文学笔会和那达慕各项文化比赛,同时还带来了他们的礼物。仅第二届“奶祭杯”文学那达慕,就收到牧民送来的羊达40多只。牧民们的文学创作热情一年比一年高,第一届“奶祭杯”收到40多篇文学稿件,到第十一届时已达260多篇。

   “奶祭杯”火炬的传递

  “奶祭杯”从第二届开始由纯文学比赛发展成为文学那达慕活动,而且在组织者的精心安排和不懈努力下,每年都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第三届由阿左旗图克木苏木的色·毕力格图、策·苏敦、花儿等10位牧民承办,在巴彦浩特举行了隆重的颁奖晚会,还组织了文艺晚会、民族服装表演等活动。这次那达慕的成功举办,为如何在城市承办好“奶祭杯”积累了经验。第四届由“奶祭杯”创始人之一、阿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孟和吉日格勒等人承办,于2004年8月在额肯呼都格镇举行。期间,开展了传统工艺品、书画、摄影展、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专门进行了报道,使“奶祭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第五届“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举行,由连续三年获得“奶祭杯”牧民文学一等奖的额旗温图高勒苏木牧民作家乌日勒其承办。这次那达慕首次安排了现场采风活动。第六届由巴彦浩特地区额·宝勒德、朝格图、朝格敖日格勒、马英、雷·恩克哈达、布音巴图、嘎拉巴特尔、道勒玛扎布等8位中青年诗人承办。那达慕间还举行了“奶祭杯”获奖作品选集首发式、南寺采风、即兴诗歌创作朗诵和牧民文学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第七届开始,“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成为全区性的文学活动,参赛牧民除了本土牧民以外,影响扩大至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锡林郭勒、通辽、赤峰等盟市。第九届“奶祭杯”由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前达门苏木乌力吉图嘎查牧民阿·照日格图承办,这是“奶祭杯”大赛承办权首次转到其它盟市,成为“奶祭杯”大赛新的跨越。

  第十届“奶祭杯”大赛由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企业家巴雅尔承办,经八省区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办公室同意,“奶祭杯”提升为全国性大赛,此次比赛共收到各盟市及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农牧民文学爱好者的稿件260多篇。由此,“奶祭杯”大赛从我盟走向了全国。

   “奶祭杯”那达慕的五大跨越

  “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在全盟、全区、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成为知名文化品牌。这一文化活动在发展壮大历程中实现了五大关键性的跨越——

  一是“奶祭杯”诞生的时代性跨越。

  新世纪之初,“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在阿拉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前,在公共文化活动中一直忽略了带动基层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当时的专家学者只注重从基层群众中收集民间故事,而没有想到去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在文化发展方面或文学发展中缺乏生动的语言、新颖的思维。另一方面,社会的变迁、生产方式的转变等引起的基层牧民内心世界的变化,通过文学方式来表现是必然的。因此,“奶祭杯”的诞生是非常符合时代要求的。

  二是“奶祭杯”火炬接力方式的跨越。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体现在了“奶祭杯”火炬接力的举办方式上。

  从首届大赛到之后历届大赛,“奶祭杯”摆脱了由少数几个固定人员承办的模式,扩展为热爱民族文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人们的共同行动。而其中最为活跃的,是牧区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牧民,这是“奶祭杯”那达慕的一大跨越,也是“奶祭杯”保持活力的途径。

  三是“奶祭杯”扩展为全区性大赛的跨越。

  2006年的第六届“奶祭杯”那达慕颁奖仪式特意邀请其它盟市的牧民作者参与,“奶祭杯”开始面向全区。《阿拉善日报》在个别兄弟盟市报纸上刊登了征稿通知。就这样“奶祭杯”大赛走出阿拉善,将其影响力扩展至全区范围,号召其他盟市的牧民创作者参与这一文化盛事。

  四是“奶祭杯”在其他盟市承办的跨越。

  “奶祭杯”的前八届赛事一直在我盟举行,在众多牧民、干部职工及党政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得以发展壮大。第九届“奶祭杯”那达慕的承办权由很早就参与这一赛事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牧民阿·照日格图接过,决定在其家乡举办。“奶祭杯”大赛承办权首次转移至其它盟市,这成为“奶祭杯”大赛发展趋势的跨越。

  五是“奶祭杯”成为全国性大赛的跨越。

  承办第十届“奶祭杯”那达慕的火炬被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企业家巴雅尔接过之后,他就如何办好大赛、如何更加完善并扩大比赛影响范围做了很多工作。最终经八省区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办公室同意,将“奶祭杯”提升为全国性大赛,其它省区的蒙古族牧民的作品也得以参赛,使“奶祭杯”那达慕的影响力空前扩大,其社会效益明显提高。这是“奶祭杯”那达慕的又一次大跨越。 记者额尔登乌拉李成刚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