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兵杜宏(下)

30.03.2016  11:09

张茜含泪翻看情书

荣誉证书还没装满书柜呢

结婚照是幸福的见证

魂牵梦绕的伊木河

  13年前,18岁的杜宏离开家乡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去当兵,从此远离父母,远离恋人。作为独子,他没能在父母的病榻前尽孝;作为丈夫,他没能好好陪陪新婚的妻子。但作为一名军人,他以赤子之心为祖国母亲驻守了11年的边防线,用鲜血和生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最后的告别

  2016年的第一天,张茜在根河市殡仪馆,见了自己的爱人杜宏最后一面。此时的杜宏,身着戎装,一动不动躺在冰柜里。她轻轻地呼唤,大声地嘶喊。她不敢哭,怕泪水模糊了双眼,再也看不清他的模样。

  抚摸他脸颊的一刹那,一阵刺骨的寒流从指尖袭来,就像一把冒着寒气的钢刀,插入了张茜的心脏,那样决绝、那样冰冷。张茜离杜宏那么近,近得每根睫毛都看得清清楚楚。杜宏却离张茜那么远,远得她一直都能没去过一次伊木河。张茜不敢相信,她最心爱的人,就这样离开了自己。她不知道失去了杜宏,一个人的生活该怎么去面对……

  2015年12月30日晚上,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工作的张茜,突然接到了杜宏手机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说话的,却是指导员李东风,他吞吞吐吐地说:“嫂子,连长摔了一下,正在抢救。”当时张茜的大脑一片空白,再拨电话,还是李东风的声音。张茜越想越怕,也不敢往下想,心里只想着赶快见到杜宏。

  半夜,当张茜在微信圈里,看到杜宏的战友发的“兄弟,一路走好”的留言时,心里咯噔一下,冒了一身冷汗,但她仍然抱着希望向上天祈祷。经过40多个小时的煎熬,张茜终于见到了杜宏,等到的却是无法承受的噩耗。杜宏在突击检查哨所的路上,不幸从26米的山崖上跌落,壮烈牺牲了。

  十年爱情长跑

  张茜和杜宏都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人,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来,杜宏去当了兵,张茜考上了大学。2002年,杜宏去了呼伦贝尔市的伊木河边防连。那时候,连队只有卫星电话,一年中两人也就能打两三个电话。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两个年轻人仍靠着鸿雁传书,维系着爱情。

  后来连队通了手机信号,张茜就24小时不关机,电话从不离手,就怕错过了电话,听不到杜宏的声音。2007年,得知杜宏要到石家庄的军校学习,张茜特别高兴。杜宏第一次去考试时,在郑州上大学的张茜,凌晨两点买站票到了石家庄,只为在火车站和他见一面。虽然只是匆匆见了一面,但是张茜感觉特别幸福,第一次觉得杜宏终于没有那么遥远了。

  2009年,杜宏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在训练的9个月里,杜宏只往家里打了几个电话。张茜有太多的话要倾诉,但杜宏每次都是匆匆讲几句话就挂断了电话,因为他说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打电话呢。而当10月1日,杜宏所在的方阵走过天安门时,那一刻的幸福和骄傲,永远留在张茜的记忆中。

  2014年2月25日,是张茜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那天,杜宏穿着军装,张茜穿着婚纱,手挽手一同走过红毯。坚守了10年,张茜觉得一切都值了。

  小家与大家

  在杜宏的心里,除了自己这个小家,还有一个大家,就是遥远的伊木河。张茜和杜宏本来约定,她今年要去一次的,却未能实现。杜宏不知道,在地图上,张茜已经无数次丈量了从自己家到伊木河的距离;在梦里,张茜也无数次梦到她和杜宏一起牵手,走向那个大雪覆盖的小小哨所。

  杜宏常对张茜说,战士就是他的亲兄弟。两人度蜜月的那几天,他人在家里,心里还惦记着伊木河。张茜经常听见杜宏半夜给连里打电话,问连队的锅炉怎么样,问哨所的情况。有一天,杜宏盯着家里新买的旋转拖布桶出神儿,张茜觉得很奇怪,他就说,战士们冬天用手洗拖布又脏又凉,要是有这个东西就好了。说完,他就拉着张茜上网订购,寄回连队。他牺牲的前几天,还特意嘱咐张茜再买几个。现在,战士们已经用上了新买的拖布,如果他能看得到,该有多高兴啊。

  愧对家人的独子

  杜宏是家里的独子,18岁当兵离家,13年来他与家人聚少离多。杜宏的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有严重的糖尿病和风湿病。他不在家的13年中,母亲总是报喜不报忧,特别支持他的工作。2009年,杜宏的爷爷去世,家里人都说杜宏跟爷爷最亲,应该告诉他。但是母亲坚决反对,因为当时杜宏正要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母亲害怕影响他训练的情绪。入伍13年,除了在军校学习的两年,杜宏从来没有回家跟父母过过一次春节。

  2015年1月,杜宏的父亲突发急性肝坏死,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7天,母亲一直坚持不告诉杜宏。直到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亲人们才悄悄地告诉杜宏。杜宏就休假回家照顾父亲。

  在张茜和杜宏婚后的1年零10个月,杜宏只回过两次家。按照家乡的习俗,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两个新人要在一起过。这个时候,连队指导员李东风妻子的预产期马上就到了,杜宏就给连队打电话,让他回家照顾妻子。张茜太了解杜宏了,连队有事、别人有难处,他怎么可能安心在家呢?张茜对杜宏说:“你走吧,我向家里人解释。”腊月二十六,杜宏提前返回了连队。

  杜宏牺牲后,父亲第一次去呼伦贝尔,去接儿子的骨灰回家。父亲说,当兵13年,儿子受苦了,在那么冷的地方,得多遭罪啊!父亲还说,不后悔让儿子当兵,儿子永远是他们的骄傲!儿子没有走,儿子还在伊木河的边防线上站岗执勤呢……

  沉甸甸的捐款

  杜宏的骨灰安葬时,他的家人收到了战友们的捐款9.1万余元。这笔钱,是杜宏的战友和他前一任伊木河边防一连连长杨浩送来的。2015年12月30日晚,知道杜宏出事后,杨浩建起了一个微信群,把曾经在伊木河驻守过的战友们都聚集在一起,群的名字叫“伊木河丰碑”。

  当时建群时,有十几个人,后来人数慢慢多起来,达到了136人。这些人中,有在二线工作的士官,还有退伍回家的老兵,遍布全国各地。战友们自发组织捐款,想向杜宏的家属表达自己的一番心意。于是,一笔笔钱就汇到了指定的账户上。

  捐款的人中,有个老兵叫余利军,捐了1000元。余利军的家在山西农村,家庭贫困,父亲重病。退伍后,余利军就在家里照顾父亲。杨浩了解余利军,对他说,你的心意大家都明白,钱就别捐了,你家现在也不容易。但余利军坚持捐款。

  还有退伍老兵吕君楠,现在在浙江老家当保安。看到战友们纷纷给老连长捐款,吕君楠十分着急,说自己的工作特殊,一周才能休息一次。一周后,他寄来3000元,这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2016年1月29日,杨浩利用休假,与排长牛雪峰、一连军医王英杰、司务长将加亮和战士李志鹏、李耀一道,去鄂尔多斯参加杜宏的追悼会。杨浩代表不能前来的战友们,将这笔钱交给了杜宏的家人。这笔钱,带着战友们沉甸甸的情意。

  伊木河的约定

  杜宏走后,张茜一直有一种错觉,总觉得她的爱人还在伊木河忙碌着,就像以前一样,说不定哪天就会打电话过来。她会在电话这头着急得骂他一顿,他还会那样嘿嘿地傻笑,给她赔不是,说最近有多忙。好几个真真切切的梦里,他都在自己的身边,让她不要担心。

  张茜记得杜宏说过,要把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军功章都给她,让她保管,还要在家里的书房专门留一个书柜,用来放荣誉证书和军功章,还有他们写给彼此的信件。杜宏还保证每年至少给张茜拿一个荣誉回来,要把那个书柜填得满满的!现在那个书柜还空了一半啊!张茜怎么都想不到,最后一本证书上印着的竟然是“烈士”两个字。

  天气转暖之后,战士们要在杜宏牺牲的地方,给杜宏塑一座雕像。那个时候,张茜也要去伊木河看看,看看杜宏工作生活了11年的地方,看看杜宏描述过无数次的美丽的地方。那个时候,该是伊木河杜鹃花漫山遍野地盛开之时吧?!

  记者手记

  在伊木河和鄂尔多斯采访的十几天中,我听了几十位采访对象讲述杜宏的故事。他们中有杜宏的领导,有战友和带出来的兵,还有他的家人。我们想用这些故事,勾勒出烈士杜宏短暂而辉煌的军旅生涯,更想这些故事还原伊木河的真实与忠诚。我们离开的早晨,收到了孙建国团长发来的微信:“我向采访组的全体成员敬礼!也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守护4万余公里边海防线上的无数官兵们道一声谢谢。一个民族的尊严,是需要军人用生命去捍卫的。我们没有更多的奢求,只要党、国家、人民放心和理解。军人的血愿为祖国母亲一滴一滴地流,直到流干为止。”

  致敬伊木河!向杜宏烈士和他的家人致敬!致敬伊木河!向现在和曾经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们及其家人致敬!因为你们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祖国和人民的和平幸福。(下)

  文/本报记者查 娜摄影/金泉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