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论剑“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
原标题:专家学者论剑“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
6月25日9时,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开幕。
今年的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以主论坛与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主论坛围绕“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展开讨论,分论坛分别围绕草原文化与蒙医药、蒙古文出版、“共鸣草原——内蒙古作曲家交响作品音乐会”3个主题展开研讨。来自区内外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草原丝路是最早的丝绸之路
中国巴山文化研究会会长钟昌斌说,“草原丝绸之路”是“中华丝绸之路”开辟最早、历史悠久、从没间断、影响深远的一条“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不仅具有“中华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的角色,同时还自觉不自觉地担负着“中华丝绸之路”推动者的角色。他认为,特有的“草原文化”是开启、延伸、发展“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然条件。
钟昌斌说,前卫性的草原文化,为“草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北方草原作为亚洲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70万年前的北方大窑石器制造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等多个伟大文明证实,同中原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相比,红山文化在文明起源史上处于“走先一步”的前导地位。此外,独特的草原文化空间,为最早向西开启“草原丝绸之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英雄史诗是遗落的文学绝响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王素敏说,草原丝路地区和草原英雄史诗的关系密切且深厚,根据研究,流传在我国北方与西北地区(草原丝路地区)的蒙古史诗和突厥史诗就多达200部以上。在一个地区存在着数量如此巨大的史诗,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这些史诗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因同处于草原丝路地区而具有某些共性。
公元四五世纪以来,在频繁的征战、迁徙和交流中,诞生了我国以蒙古族的《江格尔》《格斯尔》等著名史诗为主的庞大史诗群。这些史诗在反映本民族历史的同时,也展现出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史诗中,不仅能看到对婚礼、祭典、传统节日等各草原民族风俗习惯的描述,更能看到叼羊、赛马、摔跤等多样化的牧区传统游艺活动,更充满了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
王素敏认为,草原丝路地区的史诗既体现着这一带的民风民俗,也体现着草原民族共同的审美,不仅如此,草原丝路还是草原民族神话与历史传播的载体,草原丝路史诗经历了一个由神话走向历史的进程,早期的史诗神话色彩较浓,晚期的史诗则历史形态较浓,史诗成为这一地区神话和历史的保存载体。可以这样说,草原丝路是连接东西南北草原民族的精神纽带,草原丝路史诗是遗落在草原上空的文学绝响。
构建草原丝路文化景观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副教授刘燕提出,以遗产廊道的保护模式,构建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景观,既是地域文化饱受冲击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当下一带一路新的发展形势感召下,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新思路的拓展。
遗产廊道把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线性的区域保护,使有着同一文化内涵的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范围内聚合。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是沟通蒙古草原和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沿途自然景观较为一致,其中蕴含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这一线路上,重要的古城遗址包括位于今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位于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位于今乌兰察布市的集宁路遗址和位于今呼和浩特市的丰州路遗址。而从挖掘的文化遗存看,不论是古代遗迹还是出土文物,都体现出文化的多元化,反映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历史遗存丰富多样。因此,以遗产廊道的视角关注草原丝绸之路,挖掘新旧文化体系在不同时空体系下不断的演变和整合,有利于构建集文化、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多系统的平衡的文化景观。
用“那达慕”弘扬生态文明
内蒙古财经大学离休、退休干部办公室教授色音巴雅尔提出,以我国蒙古民族传统的“那达慕”作为平台,与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建立起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相互沟通机制,通过传统“那达慕”浓浓体现出的“崇尚自然、关爱生命、和谐共生”作为核心理念,打造出一个高度弘扬生态文明的“那达慕”,并以此为平台建立与草原丝绸之路有关各国之间的文化沟通渠道,或者可以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作出贡献。
色音巴雅尔认为,体育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经济产业,而蒙古族的“那达慕”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还蕴含着深厚的生态理念,体现着“崇尚英雄、竞争进取以及追求欢乐幸福”等积极的人文精神。而打造出高度弘扬生态文明的“那达慕”,并对其进行市场化开发,是传统“那达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那达慕”走向国际,将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是蒙古民族的核心性格
锡林郭勒盟行政学院(党校)副院长那日森说,锡林郭勒盟是自治区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草原文化保留较完整的典型牧区,其草原上的城镇也是区别于我区其他城镇、具有浓郁传统特征的现代化城镇。蒙古民族包容性强,能容纳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甚至宗教信仰,能与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
那日森说,蒙古民族基于性格的草原文化核心思想归根结底就是和谐,推崇人与自然和谐,推崇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决定了生态稳定,人与人和谐决定了社会和政治稳定。在和谐文化下所衍生出的文学、艺术、体育、科学、风俗习惯等无一不具有深远、浩瀚、宁静、悠扬和古朴的特征,并形成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东北文化、青藏文化和新疆文化之间巨大差异性,在这些性格因素作用下,以锡林郭勒盟为代表的蒙古民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与汉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是牧区呈现和谐稳定繁荣局面的重要性格因素之一。(记者郝少英 刘惠)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