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实施商标战略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秋冬之交,宁城县传来好消息,宁城苹果经评审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为该县苹果走向更广阔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宁城县,类似被贴上“金色标签”的各种产品犹如雨后春笋。截至目前,全县有效注册商标总量511件,其中,包括涉农商标在内的商品商标472件,服务商标3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集体商标1件。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内蒙古著名商标12件,市级知名商标15件。其驰名、著名、地理标志商标数量均居全市第一位。
宁城县把培育和发展品牌战略作为服务经济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商标战略,积极培育地方品牌,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商标工作格局,从而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宁城县是人口大县,也是经济大县。如何摈弃落后传统观念,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县委、政府根据县情,决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充分利用商标这一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在本土特色产品销售和增值上做文章。
该县采取一系列举措大胆实施商标战略,并取得立竿见影效果。在加强服务和重点培育上,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企业课题调研,掌握企业或产业优势和潜力、品牌发展需求和主要指标;按照市级、区级和国家级品牌三个层级制定梯度培育体系,确定重点培育扶持企业名单;深入开展“商标服务进企业”活动,年初以来组织相关部门走访企业800余家,提出品牌发展建议千余条;优先培育、推荐优势产业、重点企业争创品牌,对培育成熟企业及时组织申报,并全程实施“一对一”跟踪服务。
在提升品牌战略影响力上,用好市政资源,实施驰(著)名商标公益展示。县政府无偿提供市政公共设施,在县城繁华商业区实施商标公益展示,使得商标战略影响力逐步显现。此外,还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品牌拓展能力等举措,创建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成为社会共识。
在各类商标专项推进上,首先,加强品牌示范基地建设。近年来,县内建立5个品牌指导站,指导各类市场主体申报商标360件。
建立7个品牌培育基地,培树了宁城老窖、塞飞亚、东方万旗等“三名”商标示范企业,在大双庙镇万亩蔬菜基地建立“蒙参黄瓜”集体商标品牌示范点。其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县已有14家专业合作社注册了15件涉农商标。再次,推进传统文化旅游服务业品牌发展。“辽中京”、“大明塔”、“打虎石”、“黑里河”等大量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商标和旅游服务商标相继注册成功。此外,积极推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目前,该县“宁城苹果”、“宁城滑子菇”等6件农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一次性成功注册,在全区乃至全国创造了“宁城纪录”。
在激发争创品牌热情上,该县出台奖励政策,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和外来生产经营的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奖励60万元;被认定为内蒙古著名商标企业奖励10万元;被认定为市级知名商标企业奖励3万元。2010年以来,共兑现奖励229万元。
为加强监管,促进品牌健康发展,该县今年两次举办企业品牌合法权益保护培训班,培训130家300余名企业负责人及品牌管理专员,品牌管理和保护能力大大增强。以保护“三名”商标为重点,实现商标维权长效化,是宁城县实施商标战略的又一亮点。2011年以来,全县立案查处商标侵权和假冒伪劣商标案件47件,没收假冒白酒1903件、洗衣粉2174袋、种子1054公斤、化肥10吨、饲料30吨、水泥40.5吨,有效保护了商标专用权所有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品牌健康发展。
商标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全县果树经济林总面积14.3万亩,位于全区首位。年产果品6.5万吨,产值3.3亿元,纯收入2.8亿元。获得地理标志商标名称的“宁城尖椒”、“宁城草原鸭”等6种农牧林产品均因声名鹊起而畅销市、区内外并走出国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步伐大大加快。(记者邵涌河 王咏梅)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