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述评:变革中的跨越

17.11.2015  09:10
      编者按语

  2015年全面铺开,2016年集中攻坚,2017年完善提高。

  2014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在农村牧区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与全国其他民族一道,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今天开始,本报连续在一版推出3篇长篇述评,以新闻人的视角和笔触,从“十个全覆盖”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实施一年多来的重大成果、实施过程中的反思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3个方面,结合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从9月上旬开始对11个盟市、39个旗县、500多个嘎查村“十个全覆盖”工程观摩检查的全程采访,就“十个全覆盖”这一关系内蒙古长远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固本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总结与思考。敬请关注。

   精彩提要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提出与实施,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指示要求,是内蒙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补足了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覆盖,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准确把握了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战略方向,准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转变干部作风和加强基层基础的重要载体

  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广大农牧民看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感受到了我们党强大的组织、领导和动员能力,进一步坚定了各族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这是内蒙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次决胜之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自治区党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全面实施内蒙古历史上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十个全覆盖”工程,加速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全力补足小康社会建设最大短板,从根本上改善1000多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奔向全面小康。

  这是内蒙古为农村牧区建设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开启的一次全新跨越和深刻变革——为了让生活在贫困线下的157万农牧民摆脱贫困,为了让居住在危旧泥土房和茅草房的52万户农牧民变“忧居”为“宜居”,为了让180多万农牧民喝上干净水……自治区党委把握大局、运筹帷幄,以果敢的勇气毅力启动了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固本工程,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令人瞩目,但是,自治区党委对我区欠发达基本区情和农村牧区现状的认识格外清醒: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农村牧区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平衡,这既是制约人民生活改善的最大难题,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短板。

  “我们即将迎来自治区成立70周年。如果到那时,农牧民群众还喝不上干净水,用不上持续电,依然住着危旧的泥草房,走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如果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对此的认识冷静而深刻,态度鲜明而坚定。

  面对严峻紧迫的形势,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充分考虑需求和可能,2014年初,自治区党委提出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十个全覆盖”工程,向全区农牧民作出郑重承诺:到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使我区农村牧区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提出与实施,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指示要求,是内蒙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十个全覆盖”工程能够切实解决我区1000多万农牧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是农村牧区建设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工程实施过程中牵涉到许多改革事项,牵涉到许多创新性举措,体现了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从全面依法治国来说,“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健全了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了依法公开办事,提高了农牧民法治观念,加快了依法治区进程。

  ——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为有效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东起林海深处的呼伦贝尔,西至戈壁大漠的阿拉善,“十个全覆盖”工程正以磅礴之势推向内蒙古的每一个村庄嘎查,正在广袤的千里草原开启一场深刻的变革,实现一次全新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内蒙古共居住有49个民族,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短短5年时间,但是,全区仍有157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不足、人居环境欠佳,许多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很差。

  实现中国梦,对广大农牧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来讲,最朴素的梦想就是能住上好房子、用上自来水、走上水泥路、接上连续电、生活有保障,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自治区党委在农村牧区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与全国其他民族一道,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2015年全面铺开,2016年集中攻坚,2017年完善提高;

  一项也不能少——在“”字上做文章,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

  一类也不能少——因地制宜搞好各类建设模式,不管是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还是林区、垦区的每一个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

  一个也不能落下——面向全体农牧民,让每一户农牧民和农垦林区的职工都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短短一年多时间,“十个全覆盖”工程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黄河之滨乌海市让农区居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让农区居民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享受城镇职工养老待遇,“退”可由居民养老保险“兜底”;为13个行政村建成8所幼儿园,让农区和城区共享学前教育资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地处大山深处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旗下营镇伏虎村,筹资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忧居”问题。

  在草原深处的正蓝旗桑根达来镇伊和塔拉嘎查,村里把附近牧民集中起来,为他们建起了60—80平米的别墅式庭院,又在庭院旁边修建了牲畜大棚、饲草棚,做到了人畜分离,大大提高了牧民的收入水平。

  ……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补足了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覆盖,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常态意味着新考量,新常态催生着新动力,新常态蕴藏着新跨越。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前三季度,内蒙古经济焕发出稳中向好的勃勃生机:经济增速由一季度、上半年的7%上升到前三季度的7.5%,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内蒙古“”字当先的整体经济走势凸显。

  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和农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等民生投资增速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实践证明,自治区党委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准确把握了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战略方向,准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使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街巷硬化、电网改造、连锁超市和卫生室建设明显加快,进一步凸显了对县域经济的投资拉动和消费带动作用。

  ——通辽市科左后旗今年投入了2.4亿块砖、16万吨水泥、17.5万立方米河沙等原材料,均为本地原材料,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消费增长0.4个百分点。

  ——兴安盟突泉县2年投入资金近9亿元,基本上又转化为本县群众自己的收入,带动人均增收2000多元。

  这是沉着冷静的深刻洞察。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不仅带动形成了有效投资,而且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了农村牧区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消费潜力,对经济增长形成了更直接、更快捷、更持久的拉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区共用砖70亿块、水泥1230万吨、钢材22万多吨、木材95万立方米、砂石沙土6846万立方米,这5项投资达到106.3亿元。据测算,2014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拉动全区GDP增幅1个百分点,3年预计直接投资超过800亿元。

   转变干部作风和加强基层基础的重要载体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地气。

  在广阔的内蒙古大地上,“十个全覆盖”工程掀开了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的热潮……

  走出大楼、沉下身子,进村庄、入嘎查,在田间地头、在老乡炕上……处处可见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为群众翻建危旧土房,帮孤寡老人清理院落,为群众协调广播电视“户户通”,给群众讲解科学种植要领……这一个个跃动的身影,成为乡村牧野的一道亮丽风景。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派出由12个厅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督导组,深入基层督促检查,组织2万余名党员干部下乡驻村指导督促。在工程建设高峰期,全区大约有10万多名党员干部奋战在建设第一线。

  各级领导干部通过积极投身“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来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他们带着对农牧民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工地,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扎实有力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把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如今,在老乡的家里,党员干部脱鞋能上炕,端起碗能吃饭,挽起袖子能干活,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老百姓欣喜地发现,他们会说农村话了,知道群众想什么了,干群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广大农牧民看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感受到了我们党强大的组织、领导和动员能力,进一步坚定了各族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走在内蒙古广袤的农村牧区,一条条水泥路哈达般盘绕在山间河谷,一幢幢特色民居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田野里麦浪翻滚,林园中瓜果飘香;放眼碧草如翡的旷野,天高云淡、牛羊成群;村庄嘎查里,喜悦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千里草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实践也必将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带动了农村牧区建设的新高潮,对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因为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固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