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述评三:奋进中的抉择

18.11.2015  09:04

  原标题:“十个全覆盖”:奋进中的抉择——自治区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述评之三

   精彩提要

   胸怀至诚之心,方有至坚之志:

  一定要带着对农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当成事业去干,让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

   消除城乡差距,补齐发展短板:

  一定要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中补齐投入不足的短板,打通发展路上的瓶颈,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兴奋点转向农村牧区,开辟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发展空间。

   结合产业培育,巩固基层堡垒:

  只有做强产业支柱,有效巩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成果才能够得到有效巩固;只有做强组织堡垒,“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才能够得到有力支撑。

   严明考核问责,激发奋进力量:

  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观摩检查要实现常态化,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的中国探索中,贡献内蒙古的经验、智慧与力量。

  这是内蒙古发展历程上的又一个重要时刻。

  新一轮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刚刚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巨变,令人心潮难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启的崭新航程,又让北疆大地充满了对壮阔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新,释放内蒙古的发展活力;

  协调,蓄积内蒙古的发展动力;

  绿色,改变内蒙古的发展格局;

  开放,宽广内蒙古的发展胸怀;

  共享,扩充内蒙古的发展喜悦……

  椽笔擘画中国梦的壮丽图景,催发着铿锵的内蒙古脚步,激扬着奋进的内蒙古精神。

  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内蒙古的支点在哪里?自治区党委以“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部署实施,将广袤的农村牧区推向了史无前例的聚光灯下,延展“十二五”的辉煌,迎接“十三五”的荣光。

  “补短板,全覆盖,惠民生。”这是央视《焦点访谈》对“十个全覆盖”的认知。

  “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真抓实干。”这是《人民日报》对“十个全覆盖”的记录。

  聚光灯下,不仅凝结着宏深的发展智慧,更有挚烈的为民情怀;不仅铺陈着辉煌的发展成就,更有冷静的问题意识。

  知冷暖,察得失,谋未来。“十个全覆盖”工程部署推进中,王君书记结合工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从思想认识、资金来源、项目推进、群众工作、监督考核,甚至施工细节等多个层面,作出了大量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讲解。

  语重心长的嘱托、一丝不苟的要求、循循善诱的支招——朴实而深刻的话语,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盟市旗县领导干部心中深深铭刻。

   带着对农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当成事业去干

  80岁的老农民、老党员徐德荣,难忘那个秋日灿烂的午后。

  “党中央要求我们把每一户老百姓的生活都关心好,日子过得红火起来,我们就是落实中央的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

  10月13日下午,在准格尔旗布尔陶亥镇铧尖村,握着农民徐德荣的手,王君书记道出自治区党委决策“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初衷。

  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都要全面推进,一样都不能缺;

  农区、牧区、林区、垦区、沙区嘎查村都要全面建设,一个都不能少;

  农民、牧民和林区、垦区的职工都要全面覆盖,一户都不能落下——

  饱含着对农牧民群众的深情厚意,饱蘸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浓墨重彩,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强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进农村牧区,温暖千里草原。

  紧紧握住王君书记的手,徐德荣激动不已。他说,这次得到7万多元的项目资金支持,他家的砖瓦房盖起来了,正在装修,并发出诚挚邀请:“王书记,搬家吃油糕,我得通知你了!”

  从通辽,到赤峰,从巍巍兴安,到河套平原,类似的场景,农牧民质朴的感情流露,表达出他们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真心拥护。他们最大的“意见”,就是希望这项德政工程早日抵达自己身边。

  融融暖意,源于深沉而炽热的为民情怀。

  “这样的村子,怎么能不覆盖?吃饺子的人不要忘记还有啃窝窝头的人啊!不要忘记,还有父老乡亲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10月9日上午,站在包头市达茂旗乌兰忽洞镇南圪村的土街巷上,王君书记动情地说,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农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当成事业去干,让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

  胸怀至诚之心,方有至坚之志。火热推进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既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实践课,也是检验全区各级干部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大考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理念为指引,内蒙古正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跑道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