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耀北疆】好家训滋养家国情怀
开栏的话:
12月12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我区有7户家庭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为在全区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家风耀北疆”专栏,通过讲好文明家庭故事,弘扬文明家庭美德。
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西城紫辰社区有这样一户人家:父亲孙庆国今年81岁,母亲单景芝80岁,18口人四世同堂。这个家庭因崇德向善的良好家风家教而远近皆知。
12月10日,耄耋之年的单景芝老人在两个女儿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到北京,作为家庭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借着这次颁奖,老人终于圆了到首都看看的梦想。“来到北京,最大心愿就是到天安门广场走走,登上天安门城楼,再看看鸟巢和水立方,好好感受祖国发展变化的新气象!”单景芝老人感叹着。
扶困助学 桃李满园
孙庆国和单景芝夫妇,一辈子都只从事一个职业——教师。孙庆国曾是当地山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几十年的执教生涯,夫妇俩向学生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热情,受到师生的由衷爱戴。尽管清苦,夫妇俩还是节衣缩食创办学校传授知识,更经常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买生活学习用品。许多学生回忆说,夫妇俩是学校出名的严师慈母,帮助资助了许多人,直到现在,学生们还亲切地称他们为“孙爸爸”“单妈妈”。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浸润下,夫妇二人的5个子女先后跨入光荣的人民教师队伍。每到节假日,一家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总也离不开教书育人这一话题。家里的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荣誉证书记录着这个“教师之家”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爱党爱家 信念坚定
孙庆国、单景芝怀揣着对党的深深热爱,很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夫妻俩对子女们的思想教育也始终贯穿党性教育,5个子女,加上儿媳女婿,全家已有11名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员之家”。
自1993年起,每年“七一”,孙庆国都会举办家庭“党员学习日”。2015年5月1日,恰逢孙庆国入党50周年,当天,家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客厅墙上悬挂起一面鲜红的党旗,全家11名党员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孙庆国深情讲述50年前自己站在党旗下的难忘时刻,讲述一个大山里的放羊娃如何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共产党员。他动情地说,是党培养和赋予了一个山里孩子新的生命。
治家有方 仁爱修身
2000年,在孙氏家人聚会上,孙庆国和单景芝制定了“爱国敬业,遵规守法,孝老爱幼,勤俭治家,夫妻和睦,团结互助,修身养德,亲善远恶,诚信忠厚,好学进步”的家风和“孝、善、勤、正、和”的家训。
孙庆国常教导子女说:“人生四件大事,一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有忠诚善良宽厚待人的品格;三是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四是要有能承受艰难困苦的身体。做到这四点,才能做个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和对他人有用的人才。”如今的两位老人,还经常一起用毛笔抄写《三字经》《论语》等。
投身公益 友善待人
退休之后,孙庆国和单景芝仍然发挥着老党员的余热。孙庆国成为社区义务园艺指导员,为社区义务编写小报4年。单景芝则在空闲时间用陪伴了她40多年的老缝纫机,拿边角碎料做椅子坐垫、自行车车座包垫、鞋垫等,送给周围需要的人。
儿女们也深受感染,加入志愿者行列,常年投身公益事业。大女儿孙立君在汶川地震时积极组织捐助,深深打动了汶川受灾师生,现在她还保留着一张张充满学生真情的回馈卡。2000年,小女儿孙立梅在工作中结识了一家4口残疾人,16年来,她坚持送去生活必需品,并辅导孩子学习;现在她还资助着一名父母双亡的高三女孩儿……
单景芝领奖回乡时,在北京火车站,放在候车室座椅上的红色证书引起了列车员们的注意。当得知眼前老人是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奖者时,大家纷纷围上前来,合影留念。(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凡 及庆玲)
[责任编辑 王美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