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集宁区:“空守桥头”的桥头工们!

04.05.2015  19:55

  

  “桥头上最多的时候有800多人等活儿”

  眼下已进入5月,半年的时光已快要飞逝。而对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通州路附近“站桥头”的桥头工们来说,他们一年的收入还没有一点着落。4月30日,记者来到这处桥头工集中的地方,放眼望去等待接劳活儿的不下300人。撸着袖、扎着堆、抽着旱烟……

  “僧多肉少”难寻活儿

  “你今天看到的人不算多,桥头上最多的时候有800多人等活儿。”来自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的赵云,是一名瓦工,暂住集宁区马莲渠,今年48岁的他已有6年的“站桥头”历史。

  “过去桥头营生好找,一天至少能揽着一个活儿。一个月下来能挣四千多。可今年到现在4个多月过去了拢共没挣到四千元。”赵云告诉记者,目前这个月他共揽到7份活儿,挣了800元。“过去只揽瓦工的活儿,但今年工地开工的少,遇到搬家、刷墙、拉土拉砖的活儿都去做。”

  赵云和记者的攀谈中,时间已到中午十一点半,而他和工友并没有回家的意思。“中午回去作甚,也许你一走活儿就来了。”赵云憨笑到,顺手从工具的侧包里掏出一块儿焙子,就着凉水,大口嚼着。“女儿在南京读医科大学一年了,5年的学费就是家里的一道坎儿。”看着桥下奔驰的火车,赵云默默念叨。

  功夫难得,中午12点钟,就在记者要离开时,赵云和3位工友等到了一个建院墙的活儿,雇主称能做两天,一天一人120元。赵云并没有讨价的意思,一口答应下来,他低声悄悄告诉记者“这工资算高的了。”

  算下来,这份活儿,是赵云30天里揽到的第8份工作,一个月收入1000余元。旁边几位桥头工笑道“他这算挣得多的了。”记者继续了解得知,今年,桥头工们空守桥头几十天揽不到一份活儿的已不为怪。

  就业“樊篱”难以突破

  记者从乌兰察布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每年人才服务中心都会举办规模较大的用工招聘会,但是用工单位大多提供销售、财务、司机等需要一定文化技能的岗位,这样的条件便将这些桥头工挡在了招聘会门外。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桥头工都知道每年人力市场都有招聘会,也知道那里是找工作的地方。但是,他们认为那都是给大学生提供岗位的地方,和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来自化德县的刘福贵只有小学文化,他说,有一次去招聘会找工作,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都需要大专以上学历,还得有一定技能,他便“傻了眼”。

  “在这儿活儿也不好找,为什么还坚持站桥头,不继续回乡务农?或许种地的收入比在这里乐观。”记者问道。

  “离开村几年了,地没有了,房子也没了,回不去了。”刘福贵一脸愁容。

  记者调查了解到,因诸多历史原因,在他们中间,有的渴望回归故里,可因没地可种,住房又年久失修而不知所措。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候在桥头上。

  记者手记:桥头工,这个特别的称谓,在乌兰察布大地上也特别地存在着。他们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知之甚少。他们从来都没有走进过政府搭建的劳务市场,对政府可免费为其提供技能培训服务的事半信半疑。他们不懂得何为社会保障,也不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之后,该向谁诉说?在乌兰察布市经济文化建设中,桥头工,这个并不小的群体,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存在!(记者 樊瑞)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