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小学生上哲学课 科学还是不科学?

17.08.2015  12:26

   新闻背景

  日前,江苏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为三到六年级学生开设了哲学必修课,结果却让人有点纠结。有人赞同,认为哲学有益,启迪心智应从娃娃抓起;也有人质疑,认为哲学晦涩难懂,儿童难以接受。小学生学哲学,到底是科学还是不科学呢?  

   哲学启蒙还是早点好

  哲学的希腊语意思无非是“爱智慧”,曾是人类一切学科的母体。修辞学和逻辑学是从这个母体中孕育出来的,数学曾与它密不可分,文学艺术更是与哲学伴生的。如果不是狭隘地从一个学科上理解哲学,它其实可以当作“知识”或者“智慧”的同义词,肯定不会和语文、数学争抢“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没听说一个喜欢“知识”和“智慧”的孩子小升初会失败。

  说实话,笔者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真因痴迷哲学而挤占了学习小学语文、数学的时间,反倒是前途无量。

  另外一种比较慎重的观点来自哲学学者,他们认为小学哲学课要在定义清楚、内容清楚和教学方法清楚的基础上进行,这大概可以看作一种行家的慎重,一种越是内行越不鼓励“轻举妄动”的态度。西方哲学经历了三次历史转向,当代哲学至今没有摆脱“哲学终结”的争论。此外,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也使授课设计变成了一项高难度的事情。如果让一个学者回答如何讲哲学的问题,相信他的头脑中几乎会下意识地跳出上述这些复杂的关联。

  但哲学启蒙不等于哲学研究,小学生需要的只是前者。一些基础的哲学问题仍然是永恒的,而那些人类启蒙时代的哲学,天然地与一个人成长中的启蒙时期契合。梅岭小学西区校的哲学课上,孩子们讨论的是“幸福是什么”“快乐是什么”,这正是古希腊人孜孜以求的问题。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生活是有德性的,但快乐也是幸福的外在条件,可以讨论一下“有德性”和“快乐”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幸福该如何定义;再比如,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区分了不同等级的快乐,从最原始的生理需要一直到内心的宁静,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分析一下人生快乐的层次。这些问题,如果讲述得法,都在“三到六年级”学生们的理解范围内,但其所训练的,却是通过思辨层层深入问题本质的思维;其所涉及的,却是“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这样的深刻主题。

  在原则上说,哲学的启蒙,还是越早越好。鼓励独立思考而不是服从权威,鼓励推演真理而不是接受教条,才是哲学教育的意义。(刘白)

   未免有些太超前了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它与其是知识,不如说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也就是说,哲学更注重的是对人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受过哲学的系统训练,对于形成辩证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终身受益的。不过,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训练,强调系统性学习,涉及到一系列学科,如哲学基本原理、中外哲学史、经典著作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课程,可谓艰深晦涩、枯燥难懂。通常而言,只能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才适宜接触哲学的学习。对于儿童,学习哲学显然是不适宜的,无疑会加重孩子们的负担,会影响其他正常课程的学习。据报道,梅岭小学从什么是幸福与不幸福开始向小学生传授,让孩子发现和感受身边的幸福。再循序渐进,将幸福引申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哲学与人生等……不客气地讲,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范畴,小学生根本理解不了,其效果不敢恭维。梅岭小学把哲学作为孩子们的必修课,既然是必修课,就有评价体系。以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哲学课怎么评价呢?“完全是过程评价,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评判方式,也会通过听课者的感受、学生自评、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测试效果。”梅岭小学副校长李吉银说,除了哲学课,还会有心理游戏的课程设置。通过让学生做抢凳子、数数大挑战等游戏,使他们认识到合作团结的力量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如此上哲学课,不如说是把哲学庸俗化了,会形成认知障碍,反而会影响孩子们日后系统科学地掌握哲学。

  教学创新是必要的,梅岭小学的创新尝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人在一生中,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与其不同年龄阶段有关。让小学生学哲学,有违背教育规律之嫌,有拔苗助长的味道,不足取。(于文军)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