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麦迸发扶贫大力量
一大早,曹万业就开始在院子里忙乎开了。“去年燕麦种晚了,今年我早早备好,就等着开春的第一场雨了。”
曹万业是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巨字号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轻时在水泥厂打工落下病根,时间久了发展成了肺心病。“就是这个病把我家给拖累的,下地干不了重活不说,每年还得花好多医药费。”戴着口罩的他说起话来有点气喘,“地里就只能种点燕麦了,老伴还能搭把手。”
在武川县,燕麦种植历史悠久。黑黄交错的沙土、集中的雨水、长时间的日照,是燕麦生长的最佳条件。据记载,武川县是世界燕麦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燕麦故乡”。
“燕麦亩产低,我们这的农民大多数不愿意种。前几年,燕谷坊来跟大家签种植收购合同,种的人才多了起来。” 曹万业去年跟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谷坊)签了订单,产出的8000多斤燕麦全部卖给了燕谷坊。“没细算过账,但是收入个一万块钱没问题,我打算今年继续签50亩!”他还激动地拿出燕谷坊发的奖状,“金牌农户”这四个字,他骄傲地念了好几遍。
在可镇,和燕谷坊签订燕麦种植合同的农民大有人在,大家都说,有燕谷坊在,他们种粮增收有信心。燕谷坊每年的订单收购价高于市场价30%到40%,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订单扶贫“三到户”服务,并承诺每亩给18元的收割补贴和每吨 20元的拉运补贴。这样一来,一纸合同使燕麦农户吃到了“四不愁”定心丸:不愁劣种坑农,不愁种植技术中的盲点,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
“我就是村里长大的,农民的艰辛我是深有感触。”燕谷坊执行董事孙玉祥感慨地说,“所以,当初创办企业就选择了武川县,想把当地的特色农作物燕麦做大做强。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双涡流研碾创新工艺突破了裸燕麦成米的加工瓶颈,裸燕麦分层破壁技术已处于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水平。作为本土企业,我们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责无旁贷,今后还要覆盖更多的贫困户。”目前,该公司已对5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帮扶脱贫,让种植户拥有了“造血”功能,不再是简单的通过“输血”解一时之急。
为了扩大燕麦种植规模,发挥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武川县重点引进、建设以燕麦为原料的涉农企业,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在这样的背景下,西贝、兴农华泰等一批企业落地武川县金三角工业园区。去年,内蒙古西贝汇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5000多户农户签订了6万多亩的燕麦种植与保价收购合同,兴农泰华2万亩有机燕麦基地大大带动了农户规范种植燕麦。龙头企业的带动为燕麦从种植到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燕麦产业的整体发展和效益提升。
同时,武川县还以燕麦农耕文化为基础,不断深入挖掘燕麦的文化内涵,推出了以燕麦为主题的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内蒙古·武川燕麦文化节”,吸引了大量区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品味乡土美食,欣赏田园美景,一批批以莜面美食为主的餐饮企业渐渐兴起。
“武川县燕麦种植面积从15万亩扩大到了25万亩,其中订单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也从1.5万吨提高到2万吨左右。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规模化效应,还体现在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上。过去,作为粮食加工原料,燕麦的市场价格通常在每公斤2元左右,现在燕麦的收购价格到了每公斤3元。价格的上涨让农户们看到了最直接的效益,过去燕麦因产量低,种植效益低的历史正在被改写。”武川县副县长张海涛一语中的。
一粒小小的燕麦,正迸发出产业扶贫的巨大力量。有产业、有奔头……在武川县的各个乡村,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这样的景致正逐步成为一种常态。(记者 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