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甘薯种出大产业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5月下旬正是种植甘薯的最佳时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各村田间地头,机器声轰鸣、人头攒动,整地、起垄、覆膜、插秧苗、浇水,甘薯秧苗种植工作有条不紊、紧张有序。
“今年我又承包了50亩地种甘薯,还跟公司签了保底收购合同,公司提供优质秧苗和肥料,自己只要买点地膜、出点人工就行了,可省心了。” 忙碌了三四天时间,青龙山镇互利村村民王瑞财的甘薯秧苗已经用完,他又开着农用车到镇上甘薯科技产业园育秧基地取新一批秧苗。
去年是青龙山镇种植甘薯最多的一年,也是甘薯产业发展最快的一年。王瑞财破天荒地种了50亩甘薯,纯收入3万多元,比过去几年种玉米的收入还要多。今年,他把自己家里的土地流转到村里的合作社,自己又包了些土地种甘薯。
“以前甘薯就是种点自己吃,再送一点给城里的亲戚朋友,二三分地就够。别说50亩,就是5亩都不敢种。现在镇上引进了甘薯龙头企业,村里的甘薯种植合作社也在发展壮大,有他们给咱们探路‘兜底’,咱还有啥可担心的?” 王瑞财的一席话,道出了互利村不少村民的心声。
由于特殊的土质和气候,青龙山镇的甘薯因色泽鲜艳、口感甘甜深受消费者青睐,镇周边的互利村、青龙山村、向阳所村等村子都发展甘薯种植,成了远近闻名的甘薯村。但十年九旱的气候和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严重影响着当地甘薯种植的规模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产量低下、销售困难等因素使得青龙山甘薯一直是藏在深山里的“闺秀”,鲜为人知。
“为了让村民甘薯种出高产量、卖出好价钱,我们村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甘薯种植合作社,大伙儿一起抱团闯市场。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和发展订单扩大甘薯种植规模,还建设了甘薯鲜储库和粉条加工生产线,逐步解决了村民的种植和销售之忧。”互利村甘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景良说,互利村把发展甘薯产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施“甘薯产业+合作社+贫困户”,将村里2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甘薯种植合作社,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年底还给他们分红。
如今,互利村甘薯种植面积由曾经的100多亩扩大到了5000亩,甘薯价格也由每斤几毛钱涨到近2元钱,全村近三分之二的农户通过种植甘薯脱贫致富。
互利村只是青龙山镇甘薯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2017年,内蒙古腾格里溪农业科技公司入驻青龙山镇,牵头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薯类产业园项目,全面开启了小镇甘薯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青龙山镇党委书记史明显介绍说,从种植自己吃,到卖生鲜甘薯、加工粉条,再到统一品牌、包装,青龙山甘薯正从农民用于填饱肚子的基本食粮,变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甘薯产业季节性强,秋天收获后如果不能及时收储加工,薯农将会面临巨大的损失。目前,我们从新品种研发、育苗、收储、淀粉加工、产品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今年秋天园区全部完工满负荷运转后,我们能够加工消化青龙山镇及周边旗县甚至是辽宁阜新等地的甘薯。” 内蒙古腾格里溪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丛新日介绍,经过一年的施工建设,目前公司的工厂化育秧基地和储量2000万斤的甘薯鲜储库已经投入使用,日加工100吨以上的淀粉车间和粉条生产车间已经建设完成。
有了企业和合作社保驾护航,青龙山农民的种植甘薯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青龙山镇的甘薯种植面积预计达到3万亩以上,薯农和合作社全部与内蒙古腾格里溪农业科技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并由企业为订单种植户提供秧苗、肥料、技术指导和机械服务,确保农民的甘薯种得好、卖得出。全镇以农民负责种植和劳动力提供、合作社负责管理和技术指导、企业负责加工和销售的“产”“加”“销”为一体的甘薯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除了硬件建设,我们还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与投资规模,培育和引进新的甘薯品种,建设品类齐全的甘薯类产品的生产线,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让过去按斤卖的甘薯按两卖、按克卖,提升甘薯的附加值。”丛新日说,甘薯科技产业园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建设甘薯种植研发中心,并培育出了“一窝红”“腾飞206”“紫萝兰”等可进行商业推广的甘薯品种。公司还与台湾等地的企业对接,引进新技术,拉长产业链。
“在甘薯产业的带动下,我们镇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休闲为脉络、自然历史景点为衬托的旅游小镇建设也步入了快车道,一个以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合作社引领,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也呼之欲出。”史明显说,今年年底甘薯科技产业园旁的24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楼房就可以完工入住,从周边村子易地扶贫搬迁过来的400多户贫困户都能在甘薯科技产业园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主导产业发展起来,小镇的经济也被带动起来。“以前青龙山镇很少看到外地的车,更别提到这里旅游的人了。现在你看大街上的车,不少都是外地的牌照。等中国手工粉条第一村投入运营,来这里游玩的人肯定就更多了。”史明显指着与甘薯科技产业园隔路相望的中国手工粉条第一村牌楼说:“冬天,这里的传统手工粉条作坊内,热气升腾, 工人们围在一起加工甘薯粉条,可是当地的一道风景。游客在这里不仅能观光手工粉条生产全过程,到旁边的大棚里采摘果蔬,还可以参与农事活动,亲手制作薯类产品,体验农业生产和加工的乐趣。”
史明显说,青龙山镇将继续与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体验为活力的发展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青龙山镇乡村振兴路。(王开 荣松如 郭洪申 李文明)
【记者手记】
青龙山镇位于通辽市奈曼旗最南端,是典型的山区。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土壤条件,甘薯种植作为一项百年传统产业一直被延续下来。
受自然条件限制,青龙山镇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滞后。要提高当地自我发展能力,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最好的出路就是在甘薯这一百年产业上做文章。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青龙山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甘薯产业链,甘薯种植面积一跃从100亩提升到近3万亩,亩产更是从两三千斤提高到2017年的5000斤以上,亩收入达1800元以上。沉甸甸的甘薯,让农民脱贫有了底气,曾经的“救命粮”也变成了现如今脱贫攻坚的“大梁”。
甘薯要卖,要加工,还要与乡村振兴“互动”起来。青龙山镇围绕优势资源和甘薯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以青龙山镇手工粉条第一村为代表的甘薯产业衍生项目开始遍地开花,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休闲为脉络、自然历史景点为衬托的田园综合体在青龙山镇雏形初现,乡村振兴美丽图景正在绘就。